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劳斯海因里希曼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作家之一,特殊的社会经历,造就了他思想的独特性.他以切身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解剖,其创作中一直表现出对同性恋者身处困境的原因探究,对同性恋命运的思考,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价值。他的三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圣舞》、《悲怆交响曲》、《火山》,更是对同性恋者的处境和命运作出了分析,具有高度的社会文化价值。其小说主题丰富多元,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但在中国对于其小说的研究还不甚丰富。作为托马斯曼作品中不容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性恋情结的出现一方面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作者的审美视角出发也对其作品的铺陈叙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首先欲以克劳斯曼本人的同性恋性取向作为切入点,整体解读介绍其三部著名的同性恋小说作品。接着笔者运用了男性中心“凝视”理论,即从全能视角出发将男性永远设定为凝视的对象。长久以来,创作者在创作时都会约定俗成地将男性作为观看的主体,那么相对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被观看的客体对象均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担当,这就是拉康站在纯粹的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所提出的“凝视”理论。而随着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的蓬勃兴起,男性作为客体的新“凝视”理论出现,这可谓是对拉康凝视观的革命性挑战,也是对文艺创作的一大启迪。它意味着文艺作品中的凝视对象终于不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同样可以处于客体位置上接受观看和凝视。由此笔者归纳出了克劳斯曼在主流异性恋文本的遮蔽下从事同性恋文本创作的具体手法。在凝视对象上,他完成了由女性至男性的性别转换,且将男性同性恋群体作为该转变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酷儿理论兴起了,它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的性理论。“酷儿”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是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酷儿理论提出的一些关于性的观点,颠覆了长期以来异性恋的性理论,冲击了占主流思想的性观点。于是同性恋者开始走上反对这种在权力的管制下,以异性恋为绝对主流的异性恋霸权之路。笔者在此,利用酷儿理论分析了克劳斯曼小说中同性恋人物对于世俗的不屈反抗,即消解了社会关于性别和身份的固定设置,进而解构了异性恋霸权。克劳斯曼的同性恋文本抒发了幽微隐秘的同性情感,为解读其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