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使用DMS中医经络检测仪测量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人十二经原穴的电阻值,通过分析测量所得值,探讨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患者十二经脉盛衰的规律特点;从十二经原穴的电阻情况反映的十二经脉盛衰的角度去分析乳腺增生病,可进一步为临床的辩证诊断及针灸、中药等治疗该病提供多一种方法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对古文献中关于乳腺增生病的记载,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中关于乳腺增生病及穴位低电阻特性和经络检测仪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做系统综述,为使用DMS中医经络检测仪测量、探讨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患者的十二经脉电阻情况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研究:使用DMS(Digital Meridian System)中医经络检测仪,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及针灸科门诊中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及肝郁气滞型证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不分组,分别检测十二经原穴的电阻。将所测得的电阻数值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研究结果:共检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50例,左右两侧经脉的原穴电阻值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左右两侧经脉电阻值有明显差异,结果显示:肺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脾经、肝经、胆经、肾经、膀胱经左右两侧原穴电阻比较均P<0.05,出现明显差异;胃经左右原穴电阻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表里经的原穴电阻值用成组t检验进行比较,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表里经电阻值有明显差异的有:(双侧)肺经、大肠经,(双侧)心包经、三焦经,(右侧)脾经、胃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表里经电阻值无明显差异的是:(双侧)心经、小肠经, (双侧)肾经、膀胱经, (双侧)肝经、胆经, (左侧)脾经、胃经。同侧同名经的原穴电阻值用成组t检验进行比较,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同名经电阻值有明显差异的有:(双侧)肺经、脾经,(左侧)大肠经、胃经,(左侧)小肠经、膀胱经,(左侧)心包经、肝经,(右侧)三焦经、胆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侧同名经电阻值无明显差异的是: (双侧)心经、肾经,(右侧)大肠经、胃经,(右侧)小肠经、膀胱经,(右侧)心包经、肝经,(左侧)三焦经、胆经。同侧肝经与其余十一经脉原穴电阻进行成组t检验进行比较,其中左侧肝经与左侧肺经、左侧大肠经、左侧心经、左侧心包经、左侧三焦经,右侧肝经与右侧大肠经、右侧三焦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经与同侧脾经、胃经、肾经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所测得的肝经、肾经、脾经、胃经的原穴电阻值进行分析,发现:50例中,肝经原穴电阻正常的有6例,占12%;一侧或两侧同时升高的共33例,占66%;一侧电阻值降低另一侧正常或两侧均低于正常的有11例,占22%。肾经原穴电阻正常的有4例,占8%;一侧电阻降低另一侧正常或升高或降低的共23例,占46%;两侧电阻值均升高或一侧升高另一侧正常的共有23例,占46%。胃经原穴电阻一侧或双侧均正常的共有33例,占66%;一侧升高另一侧降低的仅3例,占6%;两侧均降低的有10例,占20%;两侧均升高的有4例,占8%。脾经原穴电阻正常的有7例,占14%;一侧电阻值升高另一侧正常或升高或降低的共有37例,占74%;一侧正常一侧降低或两侧均降低的共6例,占12%。研究结论: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病人除胃经外,其余11条经脉均出现明显的左右侧失衡现象。左右同侧肺经、大肠经,左右同侧心包经、三焦经,右侧脾经、胃经原穴电阻有明显差异;左右同侧心经、小肠经,左右同侧肾经、膀胱经,左右同侧肝经、胆经,左侧脾经、胃经原穴电阻无明显差异。左右同侧肺经、脾经,左右同侧大肠经、胃经,左侧小肠经、膀胱经,左侧心包经、肝经,右侧三焦经、胆经原穴电阻有明显差异;左右同侧心经、肾经,右侧大肠经、胃经,右侧小肠经、膀胱经,右侧心包经、肝经,左侧三焦经、胆经原穴电阻无明显差异。同侧肝经、肾经,肝经、脾经,肝经、胃经,脾经、肾经,胃经、肾经的原穴电阻值无明显差异。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病人原穴电阻表现为肝经、脾经原穴电阻升高为主,肾经原穴电阻正常的为小部分、大部分为一侧或两侧的升高或降低,胃经原穴电阻在正常范围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