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传统上一般将反语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即对平淡无奇的语言进行修饰,使它变得风趣、犀利。近些年来,它逐渐吸引了众多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提出各种理论从认知、语用、心理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反语的使用和理解。但反语的识别这个基本问题一直有待解决。本文就试图从语用认知角度来分析反语的识别。
此项研究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1)什么是区分反语与非反语语句的特征,即反语的本质是什么?2)听话者是如何识别反语语句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得出:反语在本质上是说话人对特定的人或物等的一种有意嘲弄的评价。此外,反语的本质为反语的识别提供了必要条件,因为它不仅把反语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其它语句中区别开来,还传达了说话者的意图——对特定的人或物有意嘲弄。
本文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研究表明听话人识别反语的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1)在共性因素和话语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听话人形成反语识别的基础——认知环境。反语交际发生时,作为接受信息一方的听话人,会把话语与认知环境联系起来,在关联原则指导下,在众多的认知环境因素中寻求具有最大关联的环境因素,最终得出话语的隐含意义。
2)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矛盾是反语识别的关键。反语中的矛盾是由于违反了合作原则的准则而形成的。认知环境使得听话人在交际中形成一些合理的心理预期。当说话人所说的话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时,听话人就可以得到与字面意义不同的会话含义。这种字面与隐含意义的矛盾与听话者的心理预期相悖,他就开始重新考虑。这种有悖于听话人期待的矛盾因素促使他去推断说话者话语的真正意义——反语意义。
3)Sp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说话人的意图。在反语识别中,听话人通过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反语暗示,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从而完成了反语识别的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