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理论由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区别于传统隐喻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该理论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概念隐喻是概念系统中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我们从源域获取隐喻性表达来更好地理解目标域。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概括总结了唐诗中爱情隐喻的种类,探索了诗人使用这些爱情隐喻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作者总结了十种唐诗中的爱情隐喻,并统计了每种爱情隐喻被使用的次数,这十种爱情隐喻分别是:爱情是旅程、爱情是月亮、爱情是水、爱情是统一体、爱情是成双成对的事物、爱情是春天、爱情是花、爱情是梦、爱情是石头和爱情是丝。这些爱情隐喻的使用同诗人的身体经验、中国哲学、中国神话故事、中华民族性格以及农业耕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指出唐诗中爱情隐喻的翻译要以实现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对等”为目标。基于此评判标准,作者提出了三条英译策略:(一)当两种语言用同一个源域来描述同一个目标域(即爱情)时,将中文源域翻译成为相对应的英文源域;(二)当两种语言用不同的源域来描述同一个目标域(爱情)时,将中文源域翻译成不同的英文源域;(三)当中文中的源域在英文中不具有隐喻意义时,直译并加上补偿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