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央气象台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近49年江淮气旋的源地、路径、发生频数、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气旋发生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生成的强度呈上升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江淮气旋的频数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江淮气旋有显著的月、季变化特征,春季及其每年4月是江淮气旋出现最为活跃的季节和月份;受地形、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江淮气旋出现的源地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及其东北侧、淮河上游、苏皖浙交界处等3个区域;江淮气旋的平均路径主要有三条:西北东移、偏南东移和偏北东移。基于中央气象台历史天气图反查出的江淮气旋的年频数,利用EOF和概率密度等方法,探讨1961-2009年江淮气旋出现频次的变化与高度场之间的关系,并将逐日高度场EOF分解的主分量系数进行二维的概率密度(PDF)分析,结果表明:从相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江淮气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两个天气体系有关,春夏季江淮气旋的生成频次与天气体系B有密切关系,天气体系A则影响秋冬季江淮气旋的生成。江淮气旋的月、季及年际变化都与环境场紧密相关。春季,江淮气旋的发生频次与大陆冷高压负相关,与西太平洋副高成正相关。此外江淮气旋发生多年份与少年份的环境场有明显差异,多年份大陆冷高压、东亚大槽的强度明显强于少发年份。多发年份海温场偏冷;少发年份海温场偏暖。对江淮气旋的典型个例进行研究,发现江淮气旋产生在不稳定大气中,其常常伴随着大风和降水过程,江淮气旋是有冷暖锋结构的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