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和豆科植物的树脂,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石化形成的一种天然有机混合物,对于相同产地的琥珀而言,其琥珀原石往往具有不同的颜色和透明度,而不同产地的琥珀品种其颜色和透明度的表现差异更是明显。本文以波罗的海和缅甸琥珀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方法、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剖析不同颜色和透明度琥珀的内部包裹体特征、所含C官能团种类和特征、所含有机物分子特征,比较波罗的海琥珀和缅甸琥珀的氧化度、成熟度和对称性,为琥珀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波罗的海琥珀形成于前两千到六千万年间的古近纪,其颜色以树脂的原生色黄色为主,透明度从不透明到透明,折射率约为1.54,相对密度约为1.0719。缅甸琥珀形成于前八千到一亿年间的白垩纪,其内部常含有红棕色的流淌纹,颜色往往带棕色调,透明度好,折射率约为1.53,相对密度约为1.0393。两产地琥珀的外观分别较大,缅甸琥珀以较深的颜色,较高的透明度和在阳光下较明显的荧光反应可区分于波罗的海琥珀。波罗的海琥珀颜色和透明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所含的大量密集微小的气泡包裹体,其气泡越小越密集其颜色越浅,透明度越低。缅甸琥珀随着其颜色的不断加深,在红外光谱1180~1130cm-1指示C-O伸展波段及近1720cm-1指示C=O(酯类共轭)波段的峰位逐渐加强;同时1650~1600cm-1指示C=C伸展(非共轭)波段随着颜色的加深,此处峰位由有到无,由强到弱。因此可推断,缅甸琥珀随着颜色的加深,其氧化程度和成熟度是不断升高的。比较波罗的海和缅甸两地的红外光谱,1800~1130cm-1指示C-O伸展波段与1755~1720cm-1指示C=O(酯类)波段中,缅甸琥珀所指示的碳骨架信息的对称程度和共轭稳定程度高于波罗的海琥珀。同时拉曼光谱指示成熟度的N值中,N=0.6786(缅甸)<N=0.8060(波罗的海),说明缅甸琥珀的成熟度高于波罗的海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