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熵的想象——影视剧中的个体化原理批判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iao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自物理学研究的“熵”理论,源自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框架理论,以及被纳入美学的尼采悲剧理论,当通过居伊·德波对景观社会的批判,把它们应用于对大众媒介影视剧的分析时,看到,它们交汇于对个体化原理(叔本华-尼采)的反思。个体化原理乃是指异化力量通过“麻木”-“分离”-“化约”三个步骤制造一种虚假社会景观的过程。它遮蔽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以牺牲每个人活生生的创造力(酒神冲动)为代价,构建一种有序而机械的虚假共同体。在艺术领域表现为酒神精神的消失与日神幻象的泛滥。大众媒介中的影视剧便是这样一种抽离了酒神冲动的艺术装置。它放弃了艺术本质的不可化约性,把自己依附在大众媒介的化约思维上。要把影视剧从被大众媒介绑架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中解救出来,首先要认识到大众媒介与艺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个体化原理的不同态度:前者对个体化原理不加批判地执行,后者则是对个体化原理的反思;其次要诉诸艺术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大众媒介与艺术不是载体与被承载的关系,而是两种平行的生活方式。问题是,大众媒介已经将个体化原理的音箱置于生活的每个角落,而艺术却仍在顾影自怜喃喃自语,期待着某个时刻能够得到一声回应。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随之大规模扩张,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房地产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更加强烈,为了取得行业的一席之地,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呈现
都市类报纸在传媒市场竞争的驱使下逐渐走向本地化市场经营之路,它们既要面对市场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又面临同类报纸的相互争夺。因此,都市类报纸必须找到适应本土市
公共神圣空间即公共领域的神圣空间。其公共领域是相对于私人领域而言的,神圣空间是相对于世俗空间而言的。就现实而言,公共神圣空间主要包括宗教场所和公共祭祀场所。其中,宗教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的消费品不断产生。作为其中一个鲜活案例,民俗文化产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同时,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出现,如未能充分挖掘民俗文化
期刊
微纪录片是纪录片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是网络“微时代”的产物,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让入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发展迅速,受到了从国家媒体、大众传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