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旅游既能拉动经济发展,又能带来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区域生态旅游用地进行合理分区,探讨不同分区的特征和用地布局优化策略,对生态旅游过程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众多国内外学者引用其研究生态问题。 本文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进行北戴河新区生态旅游用地布局优化研究。首先,在业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动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源地识别的方法;然后,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一步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并划分累计阻力区,构建生态廊道,识别战略点,完成包括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和战略点的研究区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最后,确定研究区可用作生态旅游用地的范围,根据北戴河新区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结果以及研究区旅游发展规划,划分生态旅游用地功能区,分析各功能区的属性和用地现状特征,据此提出可以提升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生态旅游价值的用地布局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提出了改善源地识别的方法 综合考虑斑块自身特征属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从时间动态的角度提出了改善源地识别的方法,对研究区1991年、2001年和2013年的景观斑块质量进行了评价。根据动态评价的结果,既考虑空间上的质量良好性,又考虑时间上的质量稳定性,选取质量优良且稳定的斑块作为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的“源地”。此方法相对于以往仅从空间层面识别的方法,更能准确地识别出最需要保护的斑块。 (2)识别了北戴河新区源地的规模与空间位置 根据本研究所提源地识别方法对北戴河新区源地进行了识别。源地占新区总面积的14.65%。源地生态用地类型有水体、林地和耕地三种,水体所占比例最大,林地次之,耕地最小。源地主要分布在渤海林场、水产局、国有林场、葛条港乡东沙河村内的减河周边以及刘台庄镇东南部的稻子沟河附近区域,国有林场所占比例最大。 (3)构建了北戴河新区景观安全格局 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将北戴河新区土地划分为3个累积阻力区,并构建了生态廊道和战略点:累积阻力1级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96%,包围着源地,对实现源地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景观安全水平最高;累积阻力2级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8%,沿1级区外围呈环状分布,景观安全水平低于1级区;累积阻力3级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97%,是累积阻力1、2级区之外的区域,物种扩散阻力最大,景观安全水平最低。生态廊道为相邻源之间的最短成本路径,连接各源形成环状格局;战略点位于等阻力线的相切部位。 (4)划分了北戴河新区生态旅游用地功能区并提出了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根据北戴河新区旅游发展规划,将新区生态旅游用地划分为滨海生态旅游带、近海生态旅游带和陆域生态旅游带3个功能带,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区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划分了生态旅游用地功能区:滨海生态旅游核心区、滨海生态旅游缓冲区、滨海生态旅游过渡区、滨海生态旅游商娱区、近海生态旅游核心区、近海生态旅游缓冲区、近海生态旅游过渡区、近海生态旅游商娱区、陆域生态旅游核心区、陆域生态旅游缓冲区、陆域生态旅游过渡区和陆域生态旅游商娱区。根据各生态旅游用地功能区的属性特征和用地结构特征,从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持景观连通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合理安排旅游活动、提升生态效益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用地布局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