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是现代福利事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平台型产品,如微信、微博、QQ等,为广大爱心网民与受助者之间搭建了桥梁。网络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降低了捐赠成本,提升了网络捐赠效率,互联网的发展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驱动器。大学生捐赠是个体网络捐赠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慈善捐赠事业的后备军。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捐赠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慈善组织掌握他们的捐赠特点,对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还能为大学生未来慈善意识的养成、责任心的培养做出贡献。捐赠意愿是个体做出捐赠行为的先决条件,本文选取江西省J大学的学生进行试验调查和问卷调查,探索共情、社会比较和大学生网络捐赠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形成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大学生网络捐赠意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有无捐赠经验和月可支配金额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2)共情对大学生网络捐赠意愿影响显著;(3)社会比较通过共情为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网络捐赠意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1)捐赠意愿上,大学生的网络捐赠意愿普遍较高;(2)共情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捐赠意愿。在高社会比较和高共情情境下,大学生的捐赠金额、共情水平和社会比较倾向都高于其它情境。说明高共情和高社会比较情境能够引发大学生的同情心,会有效激发大学生和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更多捐赠。结合问卷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是共情对大学生的网络捐赠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社会比较通过共情为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网络捐赠意愿。最后,本研究从国家政策层面、网络平台层面、家庭学校教育层面及大学生个人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慈善捐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国家应加强公益慈善法律建设与完善各方监管;(2)学校应注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和共情能力的提升;(3)启动大学生的社会比较正向功能;(4)社工介入大学生慈善捐赠意愿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