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比较研究了牙鲆对动物蛋白源(鱼粉,FM;浓缩鱼蛋白,FPC)、植物蛋白源(大豆浓缩蛋白,SPC;大豆分离蛋白,SPI)中蛋白质组分(鱼粉蛋白与大豆蛋白)和非蛋白组分(如大豆低聚糖,SBOS;非淀粉多糖,NSP;胆固醇)对牙鲆摄食、消化、吸收、合成、分解和排泄等相关环节的异同,阐明水生动物不能有效利用植物性蛋白源的原因,通过前处理和营养配伍技术对植物蛋白源进行修饰和改造,来提高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研究内容包括:⑴SPC替代FM对牙鲆摄食、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⑵不同氨基酸包被方法对牙鲆生长性能和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⑶不同动植物蛋白源对牙鲆摄食、生长和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⑷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摄食、生长和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⑸不同动植物蛋白源基础饲料中添加胆固醇对牙鲆摄食、生长和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⑹大豆蛋白源降牙鲆血清胆固醇机理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以FM和SPC为蛋白源,配制了8种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49%;总能,19 kJ/g)。其中,6种饲料(S0、S25、S50、S75、S87.5和S100)未添加氨基酸,分别含有不同梯度(0、25、50、75、87.5和100%)SPC蛋白以替代相应量FM蛋白;其余2种饲料在饲料S75基础上补充3.09%必需氨基酸(EAA)混合物,分别以晶体氨基酸(CAA)、醋酸纤维酯包被氨基酸(CAP-AA)形式添加。试验表明,随着SPC替代水平的提高,牙鲆摄食率(r =–0.901,P < 0.01)、特定生长率(SGR)(r =–0.989,P < 0.01)、饲料转化效率(FER)(r =–0.922,P < 0.01)和蛋白质效率(PER)(r =–0.925,P < 0.01),饲料干物质(r =–0.998,P < 0.01)、粗蛋白(r=–0.909,P < 0.01)、粗脂肪(r =–0.800,P < 0.05)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血浆尿素氮(UN)浓度(r =–0.772,P < 0.05)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r =–0.856,P < 0.05),蛋白质沉积率(r =–0.981,P < 0.01)沉积率均线性下降。饲料中添加CAA显著提高了牙鲆摄食率、SGR和饲料表观消化率,但其FER、PER、蛋白质沉积率仍显著低于S0组;饲料中添加CAP-AA显著提高了牙鲆SGR和饲料表观消化率,且其蛋白质和氨基酸沉积率与完整蛋白质相当,但其SGR和PER仍低于S0组。⑵以SPC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6种等氮等能饲料。饲料SPC以SPC作为唯一蛋白源,未添加氨基酸,作为对照组。饲料SPCF在饲料SPC的基础上添加了2.3% CAA。饲料SPCC、SPCZ、SPCK、SPCT在饲料SPC基础上分别添加了醋酸纤维酯(CAP)、玉米醇溶蛋白、卡拉胶和甘油三棕榈酸酯包被氨基酸(ECAA)。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CAA或ECAA均显著提高了牙鲆摄食率(P < 0.05),其中添加CAA效果最好。饲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