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苑英华》是宋初官修四大书之一,选录了三国魏至五代的文学作品共一千卷,选录的作品2万篇,作家2200人。选录作品以唐代为主,是一部大型的文学总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记载:“上(太宗)以诸家文集,其数实繁,虽各擅所长,亦榛芜相间,乃命翰林学士宋白等精加銓择,以类编次,为文苑英华一千卷,壬寅上之,诏书褒答。”可见,《文苑英华》的编纂目的之一是对诸多文集“精加銓择”,也就是说《文苑英华》一开始就是以选本的面貌出现的。《文苑英华》的编纂者基本为翰苑、馆阁文士,是宋初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也就说,作为文学选本的《文苑英华》集中体现了宋初作为文坛主流的馆阁文学的文学观念。本文对《文苑英华》选录的228首杜诗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选录体现出了偏重寄赠酬答题材、缘情适意思想、清淡冲远的诗风等独特视角,集中体现出了宋初“白体”诗风笼罩下、以馆阁文臣为主导的诗坛对杜甫诗歌的接受状况。换言之,《文苑英华》对杜诗的选录是宋初“白体”诗人的诗学观观照下的产物。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价值,同时对《文苑英华》编纂人员的文学倾向进行梳理,发现其编纂人员的诗歌创作大致都深受“白体”诗风的影响。第一部分对《文苑英华》成书前后杜诗的流传情况进行简要的概括,目的在于大体勾勒出《文苑英华》编纂时所见杜诗的基本情况。同时说明了《文苑英华》选录杜诗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发现《文苑英华》选录杜诗的篇幅多、比例大,说明其对杜诗的重视度还是很高的。在体裁上,《文苑英华》收录了杜甫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和五排,其中以七古所占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五古,然后是五律,绝句和七排则没有收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对《文苑英华》选录的杜诗分别从题材、内容、风格、体裁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多偏重寄赠酬唱等人际往来的题材、缘情适意、吟咏性情的诗歌倾向以及清淡冲远和清丽工巧的诗歌风格,体裁上则有重古轻今的倾向。结合《文苑英华》主修人员李昉、徐铉等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情况,得出了宋初杜甫的接受基本是在宋初“白体”诗风的视角下进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