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 : 37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卢汉在20世纪曾预言地球将会是一个村落,到今天已然成为现实。全球的紧密联系不单体现为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更体现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见。电视作为一种影像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交流看似没有直接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目的,但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交流当中的独特身份和地位却潜在地影响着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利益。在今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消费不是简单的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耗,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也是符号的占有和接受,因此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几乎不容置疑。美国学者在上世纪晚期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便道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及对别国的文化扩展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当电视这种媒介依靠数字技术而变得无所不在时,文化的扩展就轻而易举,人们不需要把物质产品运输到另一个地方,而只需要将影像复制传输,一个地方的人群就可以了解到别样的文化。所以,电视对于文化交流居功至伟。在21世纪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不是竭力树立自身文化形象,尽可能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显然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它们首先面临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入侵或殖民,民众甚至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羞愧和怀疑而试图彻底抛弃,这又连带导致经济和政治陷入被动。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被裹挟着带入全球文化交融的漩涡之中,中国人广开文化大门欢迎四方来客,这种开放的心态本来无可厚非,因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历史就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在经济上的落后使得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不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向西方看齐。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电视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节目形式上模仿西方、购买版权,直接舶来西方的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回避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而将镜头对准了大都市男女活色生香的精彩生活。加之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呼啸而来,为了追求收视率,精英向大众投降,深刻向肤浅缴械、责任向娱乐让步,中国电视上出现了大量思想浅薄、内容匮乏、娱乐至上的三俗节目,电视的舆论监督、思想教化的功能完全被忽视,致使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电视仅是无聊的人打发时光的工具而很少打开电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电视逐步丧失了自己独立的身份,在全球的平台上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进入21世纪以来,权利核心层和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软实力”日渐重视,将文化繁荣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中国电视界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及建构路径进行回顾整理和摸索探寻。于是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在屏幕上出现,涌现出以《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承者》为代表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符号的电视栏目;以《康熙大帝》、《闯关东》、《大秦帝国》等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思想的电视剧;以央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央视中秋晚会等为代表的电视综艺晚会。这些电视节目分别从内容、思想、美学诸方面进行了中国电视“民族性”的有益探索,使中国电视人看到了中国电视身份构建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电视结合的必然性考量,在分析电视媒介环境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的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对“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路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电视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一方面,中国电视要建构自身的独立文化身份必须向传统文化寻找资源支持,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是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必然之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在今天受到冲击,生存空间被挤压,传统文化被迫只能改变自己的传承方式,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媒体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为传统文化参与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可能。所以无论从电视角度看,还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二者的结合都实属必然。第二章从媒介环境入手,对中国电视的宏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电视本身的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电视身份建构方面的高度契合的文化环境、电视产业化快速发展、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等都为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从微观层面看,中国电视还存在着过度依靠版权引进、原创节目稀缺、电视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问题。宏观有利的环境背景与微观上不尽如人意的电视表现使得中国电视身份建构越发显得必须与紧迫。第三章以电视在21世纪以来出现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中可直接呈现的内容为节目主体的电视栏目为载体,重点分析了:使文化走下神坛的《百家讲坛》、开启益智新风尚的《汉字英雄》等、民间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等栏目,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路径进行了探析,并指出内容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基础。第四章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剧的分析,总结出21世纪以来电视剧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刚健自强、人伦和谐等优秀思想的传承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在电视剧呈现过程中突出的粗制滥造、格调低下问题,价值扭曲、导向错误问题,伦理失范等问题做了较详尽的分析。通过近20年来电视剧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的思想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思想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核心。第五章以央视中秋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为对象,通过晚会地点的选择、精湛的舞台设计、中国风格晚会编排的分析,对央视秋晚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进行了论述;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诗乐舞画结合的传统美学意象、传统美学的现代技术表达的分析,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中国电视美学身份的建构必须依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具体路径之所在,并指出美学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关键。通过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构建的路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内容层面、思想层面还是美学层面,传统文化都可以为中国电视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提供重要元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塑造形成的中国电视的崭新身份一定可以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标识性,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更有效的保护信息安全显得尤其重要。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传统识别方式(例如密码输入、智能IC卡甚至身份证件等)在安全性亦或便捷性等
本文通过对当代鄂东地区民间道士举行度亡道场时所使用的科仪文本的分析,并与明代高道周思得编纂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的有关科品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从资生丸汤剂改善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改善当前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现状,提高病人的肠内营养喂养效率,促进胃
如何利用有声读物帮助儿童学习阅读,尤其是学习外语阅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三名小学五年级男生进行为期10周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需要很大努力才能够获得阅读
<正>从本期开始,《俄罗斯研究》将在每期设置"卷首语"这一栏目。主要目的不仅是对本期每篇文章的内容作概要介绍,以便读者把握作者们的主要思想,而且,希望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
<正> 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经三十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并走入正轨。这时,对这一学科的概念逐渐明晰,并对此三十年历程做一总结性回顾,对进一步工作是必要的。一、中医证候动物模
传统安全防御技术,如加密、认证、防火墙等,具有静态和滞后的缺点,以及蜜网存在容易被攻陷的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蜜网的安全联动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形式化分析,引
<正>岁末年初,微博微信里面的朋友圈最热的话题莫过于记录一年中的感怀时刻,同时晒出"我的新年签"。接到《出版广角》编辑的约稿"我与出版这一年",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拒绝。因
为研究湖羊羔羊28日龄断奶是否可行,本试验选用48只初生重[(3.51&#177;0.57)kg]接近的湖羊公羔,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为早期断奶组(28日龄断奶)和对照组(56日龄断奶)。从7日龄开始补
在以解析法设计超声振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级联式变幅杆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有限元方法校验其设计的准确性,对级联式变幅杆进行了优化校正.此方法可有效验证解析法,确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