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简称IPO市场)自成立20多年来在不断成熟完善,其中证券承销商在企业IPO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投资者如何能够识别承销商的功能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因此,有必要研究承销商声誉。包括承销商声誉对IPO估值泡沫、企业质量以及承销费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探讨IPO业务中投行声誉的经济后果。本文选取自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沪深两市的IPO A股样本,共1118个。首先,运用剩余收益模型对IPO的内在价值进行估值,进而衡量估值泡沫,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估值泡沫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就承销商声誉对估值泡沫、企业质量以及承销费用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统计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着IPO估值泡沫现象,承销商声誉与估值泡沫正相关。承销商利用其声誉的影响提高IPO的发行价,并未起到有效市场上的中介认证作用,而是对IPO进行了促销和包装;(2)承销商声誉与企业质量成正相关关系,估值泡沫与后续经营业绩负相关,同时,估值泡沫也减弱了承销商声誉与经营业绩的正相关性。承销商对企业质量的认定起到了认证作用,但这种认证作用被估值泡沫所削弱;(3)在对承销费用率公式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中国IPO市场上的承销费用率远远高于美国市场上的7%。承销商声誉、估值泡沫对承销费用率的影响均非常显著:承销商声誉越高,承销费用率越低;估值泡沫越大,承销费用率越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承销商声誉对IPO估值泡沫、企业质量以及承销费用的影响,能够为在实践中重塑承销商声誉,规范承销商行为,提高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中国IPO市场以及承销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