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标志性的事件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从创作到批评上的自觉。这种自觉是在魏晋知识分子摆脱汉代儒士的“注经”生活,走向基于个体经验的创作独立性之后实现的。这种身份的转变产生了以个体生命哲学为表现基础的诗歌观念,互文的生成方式,以五言诗为基础的徒诗形式。对魏晋文人身份的这种转变与诗歌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魏晋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形式特征提供借鉴,进一步了解诗人与创作之间的因果关系。除去绪论和结论部分,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探讨导致魏晋文人身份的转变的原因。从“经学”的式微,诗人群体的涌现,文人身份的独立以及从“注经”到“注我”的转变等角度进行论述。认为,汉末以来大一统政权的瓦解导致“经学”传统的衰败,魏晋文人集团的涌现促进了诗人和诗歌从题材到形式上的独立。第二章主要是探讨魏晋诗歌的生成方式的转变。从魏晋诗歌的互文性特征和以五言为基础的徒诗的出现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以宫廷为核心的文人集团的出现,是魏晋诗歌呈现互文性的主要原因,并产生了命题诗、赠答诗和唱和诗等互文性诗歌形式。随着道家、佛家思想的涌入,魏晋文人的生命哲学呈现多元化状态,诗歌所要表达的个人经验越来越丰富,四言诗在表达经验的复杂性上让位于五言诗,并失去了“经学”意义上的乐章意,产生不事韵律的“徒诗”。第三章主要是探讨文人诗的基本内涵。从个体生命哲学的诗学理念和自在自为的诗歌存在状态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魏晋文人在摆脱“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后,从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获得新的生命哲学观念,并通过玄谈的思辨方式实现自我认同,并形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基于个人情感的自在自为的诗歌形式,尤其表现在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