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而形成的。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各层级市场间尚未形成开放式连通机制,要素流通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建立能够引导市场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转板机制并将其制度化,乃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之需。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市场担负着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历史使命,然而制度供给不足已成为遏制新三板走向繁荣的症结,流动性难题始终困扰着市场发展。作为股市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三板市场适时推出转板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金融生态视角下,将新三板市场置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全局考察,分析新三板市场转板制度的必要性,并基于境外市场经验借鉴与国内新三板市场制度演变趋势,分析转板制度的可行性及其对各市场参与主体的影响。随后,以2017年以来成功转板的26家挂牌企业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为什么需要转板”、“转板给市场主体带来何种效应”等问题。最后,对新三板转板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新三板发展问题以及转板制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金融生态理论将系统观和生态观引入金融研究,为解决金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于新三板发展问题,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匮乏的现实。关于转板制度,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本身的构建方法和原则,国外学者则多从企业角度研究转板在公司可见度、资产流动性和股票价值回归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在理论基础部分,在阐述金融生态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对转板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1)根据金融生态理论,金融生态中活动主体之间存在关联性与相互依存关系,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让投资者发挥寻找优质企业和优质资产的功能,即引导价值投资;通过适度融资实现资本的增值,即进行价值创造;让金融中介机构作为连接投融资双方的纽带,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让各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价值发现、资产定价和资产配置的功能。(2)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条件是影响其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越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往往更严苛,融资渠道也更狭窄。当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资本需求无法在现有板块得到满足时,应当通过转板到条件更合适的板块中获得融资。(3)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论证了应针对企业发展阶段和特征提供不同层级的融资平台。投资者和融资者对资本资源的跨区间配置和多样性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当是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覆盖面,强化了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并不意味着各个层级市场间的封闭隔绝,应有上下贯通、各板块间要素交流通畅的渠道,即构建转板机制。
本论文依据上述理论对新三板的发展现状及所处金融生态环境展开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新三板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弱化的现状。随后,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及新三板的定位和功能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新三板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新三板市场的定位,旨在容纳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企业挂牌,吸引投资者资金进场,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然而,没有充足的融资机会,企业不会入市挂牌;没有值得投资的潜力标的和投资退出所需的流动性,投资者亦不会携资金入场。买卖双方的进入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当前的现状是新三板市场缺乏通畅的资金退出渠道和达到投资者预期的潜在收益,新入场的增量资金数量微小,市场流动性不断流失,在融资不足的预期下,更多挂牌企业选择摘牌退出,未挂牌企业选择观望和远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时构建新三板转板制度,作出同时实现资金退出、带来丰厚投资收益和体现挂牌企业价值的制度安排。
至此,本文研究的焦点聚集到转板制度上。首先对转板制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监管层对转板制度的探索及新三板市场转板的可行性;对场外市场转板经验进行了介绍,进而将转板机制的作用细分为对挂牌企业的作用、对新三板市场的作用和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作用。
本文实证研究了转板企业在新三板和A股市场上的融资差异和转板给企业带来的效应,首先,利用DEA模型,从企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以及对应Malmquist指数,研究转板企业在挂牌期间静态和动态融资效率的变化,从实证方面论证转板制度适时推出的必要性,得出结论:转板企业在挂牌期间融资效率有所提高,而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纯技术效率则因缺少差异化制度供给而陷入停滞;所有转板企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的状态,意味着作为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融资需求且能带来较高的产出。随后,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了转板前后经营业绩和股市表现上差异较大。进而,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转板前后股市表现变化的影响因素,发现资产负债率、上市板块和所属行业等对转板前后股价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
最后,对构建新三板转板制度提出了实行双向转板、深化改革分层制度和交易制度、配套准入退出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囿于缺乏数据和案例支撑,国内对转板制度的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规范分析而鲜有实证研究,因而本文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2)本文基于金融生态视角,论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关于融资效率、功能本位、板块间互动等问题,将转板制度置于金融生态中考量,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
本文在金融生态视角下,将新三板市场置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全局考察,分析新三板市场转板制度的必要性,并基于境外市场经验借鉴与国内新三板市场制度演变趋势,分析转板制度的可行性及其对各市场参与主体的影响。随后,以2017年以来成功转板的26家挂牌企业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为什么需要转板”、“转板给市场主体带来何种效应”等问题。最后,对新三板转板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新三板发展问题以及转板制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金融生态理论将系统观和生态观引入金融研究,为解决金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于新三板发展问题,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匮乏的现实。关于转板制度,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本身的构建方法和原则,国外学者则多从企业角度研究转板在公司可见度、资产流动性和股票价值回归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在理论基础部分,在阐述金融生态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对转板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1)根据金融生态理论,金融生态中活动主体之间存在关联性与相互依存关系,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让投资者发挥寻找优质企业和优质资产的功能,即引导价值投资;通过适度融资实现资本的增值,即进行价值创造;让金融中介机构作为连接投融资双方的纽带,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让各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价值发现、资产定价和资产配置的功能。(2)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条件是影响其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越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往往更严苛,融资渠道也更狭窄。当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资本需求无法在现有板块得到满足时,应当通过转板到条件更合适的板块中获得融资。(3)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论证了应针对企业发展阶段和特征提供不同层级的融资平台。投资者和融资者对资本资源的跨区间配置和多样性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应当是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覆盖面,强化了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并不意味着各个层级市场间的封闭隔绝,应有上下贯通、各板块间要素交流通畅的渠道,即构建转板机制。
本论文依据上述理论对新三板的发展现状及所处金融生态环境展开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新三板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弱化的现状。随后,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及新三板的定位和功能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新三板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新三板市场的定位,旨在容纳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企业挂牌,吸引投资者资金进场,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然而,没有充足的融资机会,企业不会入市挂牌;没有值得投资的潜力标的和投资退出所需的流动性,投资者亦不会携资金入场。买卖双方的进入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当前的现状是新三板市场缺乏通畅的资金退出渠道和达到投资者预期的潜在收益,新入场的增量资金数量微小,市场流动性不断流失,在融资不足的预期下,更多挂牌企业选择摘牌退出,未挂牌企业选择观望和远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时构建新三板转板制度,作出同时实现资金退出、带来丰厚投资收益和体现挂牌企业价值的制度安排。
至此,本文研究的焦点聚集到转板制度上。首先对转板制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监管层对转板制度的探索及新三板市场转板的可行性;对场外市场转板经验进行了介绍,进而将转板机制的作用细分为对挂牌企业的作用、对新三板市场的作用和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作用。
本文实证研究了转板企业在新三板和A股市场上的融资差异和转板给企业带来的效应,首先,利用DEA模型,从企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以及对应Malmquist指数,研究转板企业在挂牌期间静态和动态融资效率的变化,从实证方面论证转板制度适时推出的必要性,得出结论:转板企业在挂牌期间融资效率有所提高,而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纯技术效率则因缺少差异化制度供给而陷入停滞;所有转板企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的状态,意味着作为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融资需求且能带来较高的产出。随后,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了转板前后经营业绩和股市表现上差异较大。进而,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转板前后股市表现变化的影响因素,发现资产负债率、上市板块和所属行业等对转板前后股价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
最后,对构建新三板转板制度提出了实行双向转板、深化改革分层制度和交易制度、配套准入退出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囿于缺乏数据和案例支撑,国内对转板制度的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规范分析而鲜有实证研究,因而本文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2)本文基于金融生态视角,论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关于融资效率、功能本位、板块间互动等问题,将转板制度置于金融生态中考量,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