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微创封堵术与体外循环下治疗儿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比较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ubarteri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是一种常见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因为其缺损位置特殊,靠近主动脉瓣膜,曾被认为是微创封堵术治疗的禁忌症。近年来,运用非等边封堵器的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病人进行微创封堵术治疗逐渐开展,但其封堵成功率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相比仍较低,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其临床适应症及手术效果仍有待验证。本研究旨在比较经胸微创封堵与体外循环下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患儿54例,行体外循环下修补术患儿91例。收集两组患儿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儿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小于体外组(P<0.01),且主动脉右窦脱垂比例低于体外组(P<0.01)。微创组患儿术后ICU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体外组(P<0.01);且输血的比例明显小于体外组(P<0.01)。2.微创组患儿术前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发生比例显著低于体外组(P<0.01),与术前比较,微创组患儿术后三尖瓣轻度反流的发生比例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儿术前和术后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主动脉峰值流速以及术前的肺动脉峰值流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微创组术后肺动脉峰值流速显著低于体外组(P<0.0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的主动脉内径、术后主动脉峰值流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的左房内经、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峰值流速均小于术前(P<0.05)。3.两组术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比例均高于术前(P<0.01),两组患儿心律失常出现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出现1例封堵器移位、1例心包填塞。两组心包积液发生比例、术后残余分流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上述并发症以外的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与体外循环下治疗该类型室间隔缺损相比,具体有创伤小、ICU内气管插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输血比例小的优点。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130例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了解西南地区儿童CYP21A2基因突变情况,分析3种未报道突变是否致病。  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就诊
作者从审视参与当前文化政策设定的知识分子群体出发,提出围绕创意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文化政策正面临着全球性的功能失调危机.作为应对此种危机的思考,作者首先关注的是文化与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病因。其主要临床特点为逐渐出现的蛋白尿
目的: 探讨几种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内在联系。 方法: 以183例分别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疱疹样脓疱病,连续性肢端皮炎,掌跖脓疱病的患者为对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