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对于以农耕文化为背景存在的20世纪乡土小说而言,水,与土地一起作为农耕文化存在的基本要素,不可避免的吸引了众多作家关注的目光,使水意象在20世纪乡土小说中以自己独特的内蕴存在着,并且逐渐丰富复杂起来。随着乡土小说的发展演变,水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并与之相映照。这也是我们研究水意象演变过程的前提所在。在此,我们采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与视角,提取现当代乡土小说中突现的“水”意象作为论文切入点,讨论“水”意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笔下表现的不同的文学形态,探究其中隐含的深层意象原型,寻找现当代文学与原始神话之间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分析20世纪乡土小说是如何激活传统水意象并进行演变的。通过对神话中与水意象有关的部分神话的综合整理分析,结合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相关作品,可以总结出拯救原型、女性水神或神女原型、乐园原型三种不同的水意象之原型,正是通过对这些不同原型的考察逐渐展示水意象在20世纪乡土小说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深层内蕴。 一、拯救原型 (一) 水原型的历史化与革命化 洪水所具有的强大的、席卷一切的特点使特定历史时期文学作品赋予给水以特殊含义。水意象被表现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或潮流,代表人民的觉醒或代表势不可挡的革命力量,此时,水意象具有的含义比较固定和单一,具有概念化倾向。现代文学中这一意象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例如丁玲的小说《水》、王统照的《沉船》、叶紫的《丰收》、洪灵菲的《在洪流中》、吴组缃的《山洪》、端木蕻良的《浑河的急流》、《大江》等,都是在此意义上对水意象的一种阐释。 (二) 大禹治水的原型置换 中国作家对洪水的描绘也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暗合。与其他民族相比,汉民族的洪水神话最大特点就是历史化,“治水”成为其重要主题,洪水之灾是被人格化神祗(女娲、鲧禹等)的意志力量与行动力量克服的,因此,“人间出现灾难,英雄即拯救者救灾,人类再生”神话即成为我国洪水神话的基本逻辑程式,即“拯救”水原型模式。由这一水原型置换的文学原型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都表达了远古先民与自然不懈斗争、抗争命运求得生存的不屈精神。当代文学中对这一洪水意象有了进一步的阐释,例如王安忆的《小鲍庄》、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北村的《施洗的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