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灯盏益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肾功能和肾脏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灯盏益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病理的影响、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为实验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清洁健康的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230±20)g,8周龄。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15只、链脲佐菌素建立模型组85只。链脲佐菌素建立模型组使用1%柠檬酸盐缓冲液溶解链脲佐菌素(STZ),按55mg/kg一次性在大鼠左侧腹腔注射造模,A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后各组均给予标准饮食,更换垫料,定期消毒笼具。在STZ造模过程中5只大鼠死亡。链脲佐菌素建立模型组在造模处理72小时后连续3天测随机血糖>16.6mmol/L为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造模后的大鼠喂养1周后测随机血糖>16.6mmol/L,尿量为对照组的1.5倍及以上,24小时尿白蛋白(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为对照组的1.5倍及以上,则为糖尿病肾病模型制备成功。链脲佐菌素建立模型组共有75只大鼠造模成功,把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盐酸贝那普利组(C组)、灯盏益肾颗粒低剂量组(D组)、灯盏益肾颗粒中剂量组(E组)和灯盏益肾颗粒高剂量组(F组),共5组,每组各15只。各组分别进行药物治疗:A组、B组均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1次/日;C组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5mg/kg,灌胃,1次/日;D、E、F组分别予灯盏益肾颗粒1.89g/kg、9.45g/kg、18.9g/kg,灌胃,1次/日,各组连续治疗6周。造模前、造模后1周测定随机血糖和24小时尿蛋白。造模前和实验结束前一天,禁食,正常饮水,收集尿液待检。实验最后一天,称体重,用10%水合氯醛4ml/kg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离心机分离,取血清待检。用全自动多功能生化仪检测尿蛋白、尿肌酐,血清胱抑素C、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取肾脏,称重,病理制片,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用光镜观察肾小球、肾间质等组织形态、细胞成分、染色特征的病理变化,按病变程度及范围,进行评分,分别取其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组(A组)大鼠皮毛光滑、干净,双目有神,活动自如,反应灵敏,饮水、进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无特殊气味,至实验结束体重增加(136.60±35.95)g。经造模处理后的大鼠皮毛枯燥黄染,下腹部、外阴潮湿,精神差,活动少,易激怒,进食量减少,小便量明显增多(尿量为对照组的1.5倍以上),体重减轻(5.34±0.96)g。经药物治疗后,B组上述情况逐渐加重,而C、D、E、F组逐渐好转,E组恢复最明显。2各组大鼠造模前后血糖和24h尿蛋白比较:采用链脲佐菌造模后大鼠的随机血糖和24h尿蛋白定量与造模前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造模后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均大于16.6mmol/L,表明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造模后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为正常组的1.5倍以上,表明糖尿病肾病模型制备成功。3各组大鼠的肾系数(肾重/体重)比较:B组与A组比较,肾系数显著升高(P<0.01);C组、D组与B组比较,肾系数降低(P<0.05),E组、F组与B组比较,肾系数显著降低(P<0.01);E组、F组与C组比较肾系数降低(P<0.05);E组、F组与D组比较,肾系数降低(P<0.05)。4各组大鼠的ACR(尿微量蛋白/尿肌酐)比较:使用STZ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药物治疗后的ACR与造模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A比较,ACR显著升高(P<0.01);C、D组与B组比较,ACR降低(P<0.05),E、F组与B组比较,ACR显著降低(P<0.01);E、F组与C、D组比较,ACR降低(P<0.05)。5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比较:B组BUN、Cys C显著高于A组(P<0.01);与B组比较,C、D、F组BUN降低(P<0.05),E组BUN显著降低(P<0.01),与B组比较,C、D组Cys C降低(P<0.05),E、F组Cys C显著降低(P<0.01);E组BUN低于C、D、F组(P<0.05);E、F组C ys C低于C、D组(P<0.05)。各组间Scr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比较6.1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的肾脏呈深红褐色,表面有光泽,质地柔软,边缘圆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灯盏益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肾脏肉眼观察未见明显异常,体积无明显增大或缩小。6.2肾脏组织病理:6.2.1肾小球系膜、肾小球基底膜(GBM)、肾小管管腔、肾小管上皮细胞:与A组比较,B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GBM增厚、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明显(P<0.01);与B组比较,C、D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GBM增厚、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病变较轻(P<0.05),E、F组病变最轻(P<0.01);与C、D组比较,E、F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GBM增厚、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病变较轻(P<0.05)。6.2.2肾皮质、肾小管、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与A组比较,B组肾皮质坏死、肾小管坏死、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P<0.01);与B组比较,D、E、F组肾皮质坏死、肾小管坏死、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病变较轻(P<0.05);与C组比较,D、E、F组肾皮质坏死、肾小管坏死、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病变较轻(P<0.05)。结论:灯盏益肾颗粒对DN大鼠显示如下作用:(1)改善DN大鼠的生存基本状况;(2)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ACR排泄量;(3)降低DN大鼠BUN和Cys C,减轻肾功能损伤;(4)减轻肾脏组织病理病变:能够减轻DN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聚集和GBM增生,减轻肾小管管腔扩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上述改变显示出剂量依赖的趋势;同时减轻肾皮质坏死、肾小管坏死、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未显示剂量依赖的趋势。盐酸贝那普利也显示出类似的治疗作用,但疗效不及灯盏益肾颗粒中、高剂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