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武术套路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一项重大赛事,宋充分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竞技武术套路作为中国现代武术的一部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又拥有西方竞技体育的气质,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作为竞技体育大家庭的一员,应当完全符合竞技体育评判标准。而竞技武术套路属于难美项群的体育项目,又渗透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审美观点,东西方体育审美差异,造成了竞技武术套路中演练水平的评价方法,一直沿用着评价人员通过自我认识的经验评价或采用临场对比等办法,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进行评价。通过2002年武术规则的改革,基本解决了动作质量和动作难度的评价标准化。但是演练水平的评判内容依然比较模糊,缺乏具体的评价内容,这对于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来说是致命的弱点。而演练水平又是保持项目特点,继续保持中国民族体育特色的核心内容。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调节点是目前竞技武术套路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历代武术家在武术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如何保持竞技武术项目特点为出发点,通过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建立起一个以“动、静、刚、柔、疾、缓”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劲力、节奏评价模型。并根据武术套路审美的价值取向确立了评价模型的评价标准,既“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邀请两位专家运用新的评价模型对2006年全国武术锦标赛长拳决赛的演练水平进行评价,将新的评价结果与原评价结果进行秩和检验,其统计结果为:男P=0.468(P>0.05)、女P=0.59(P>0.05),这表明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新的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内容具体,评价相对客观等优点。这为演练水平的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