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我国养老形势很不乐观。与城市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且城镇化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也使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村家庭的空巢化日益严重。虽然近几年来整个西部地区的养老保障有所发展,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已普及,但对于河西走廊这一贫困县扎堆、生存环境恶劣的连片贫困农村而言,其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欠缺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显然已不能应对"银发浪潮"的猛烈攻势。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及其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不仅关乎整个和谐社会目标的达成,而且关乎城乡养老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民生事业的发展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因此,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城镇化快速推进及经济新常态面临转型再平衡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并选择与构建相应的养老服务模式,将成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福利多元化、新公共服务及社会支持等理论为基础,首先明确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选择的必要性,并结合甘肃省通渭县的实地调查论述了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对现有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简单论述,并从农村老人的身体机能、经济生活地位、家庭结构、文化认知能力、现有养老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随后,论文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分组变量下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其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其不同分组变量选择适合其发展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在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上,与其他地区农村老人最大的不同是:老人身体机能越好,越偏向于家庭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这主要是处于传统观念及其对家庭贡献、自我价值体现的考虑,也是城镇化背景下,面临人口老龄化及自身养老困境的无奈之举。尽管西部农村老人在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多数老人仍偏向于家庭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仅有少部分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有选择意愿,且鉴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其养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其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与完善很有必要。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不可能通篇一律,也不可能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直接转变到社区居家等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上来,而是要针对其养老服务需求的差异性,选择与构建差异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并最终过渡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中来。为此,文章的最后从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供给、平台搭建、资源供给、文化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选择并提升其服务状况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