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威胁评价状态对运动员自我控制的影响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at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挑战-威胁状态理论(Theory of Challenge and Threat States in Athletes, TCTSA)认为:挑战状态下,运动员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较高,持有趋近式的成就目标,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相对积极,竞技表现较好;威胁状态下,运动员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较低,持有回避式的成就目标,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相对消极,竞技表现较差。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动机对运动员的自我控制有影响,因此,依据TCTSA理论所描述的两种状态特点,挑战状态可能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威胁状态则可能对运动员的自控能力有害。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两项实验,检验表象技术对挑战-威胁状态的激发效果,验证挑战-威胁状态对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效果。假设1:运动员通过表象挑战、威胁、中性三种脚本中的描述可以激发相应的挑战、威胁、中性评价状态;假设2:表象激发的挑战、威胁评价状态会分别提升、降低运动员后续自控任务的表现,中性评价状态则不会影响后续自控任务的表现。实验1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以表象脚本激发的评价状态(挑战、威胁、中性)为自变量,以心率、情绪状态、心境状态和Stroop任务的完成质量为因变量,验证上述两个假设。结果发现:挑战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的运动员情绪状态和心静状态均比威胁状态下的运动员更为积极,持了假设1,说明表象脚本成功激发了挑战、威胁、中性状态;但实验未发现各组别在Stroop任务完成质量上的差异,假设2没能得到支持,说明挑战、威胁、中性状态并未影响到后续自控任务的表现。实验2目的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上述两个假设。实验设计同实验1,但因变量不含心率。结果发现:中性状态下运动员的心静状态叫另外两个状态更为积极,部分支持了假设1,即表象脚本较好地激发了评价状态:中性状态组的Stroop任务完成质量有所提升,但不足以支持假设2的成立。研究结果提示:1)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在赛前让运动员倾听特定的表象脚本以调节赛前心理状态;2)运动员对竞赛的认知评价状态与其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文化差异,西方运动员可能认为挑战状态对自己的表现最为有利,而东方运动员可能更偏好于中性状态。
其他文献
昆明市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足球场地设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足球训练胜地。这一条件也促进了昆明市业余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目前,昆明市业余足
在研究中美体育旅游异同对促进我国体育旅游学科建设和实践发展的思路下,本文从中美两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中美两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案例出发,剖析两国体育旅游研究和发展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谢幕,我国体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达有史以来的巅峰期,关于体育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议题更是重中之重,后
强调了提高特高压直流接地极线路绝缘水平的重要性,通过将接地极线路绝缘子片数增加至5片,并按照间隙与绝缘子干弧距离比值为(80+2.5)%配置并联间隙,同时确保满足导线对地及
为了减少风机驱动系统对电网造成的谐波污染,设计了一种带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风机驱动器。在此项技术中,电流过零点畸变会影响功率因数校正的性能,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过零点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