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挑战-威胁状态理论(Theory of Challenge and Threat States in Athletes, TCTSA)认为:挑战状态下,运动员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较高,持有趋近式的成就目标,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相对积极,竞技表现较好;威胁状态下,运动员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较低,持有回避式的成就目标,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相对消极,竞技表现较差。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动机对运动员的自我控制有影响,因此,依据TCTSA理论所描述的两种状态特点,挑战状态可能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威胁状态则可能对运动员的自控能力有害。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两项实验,检验表象技术对挑战-威胁状态的激发效果,验证挑战-威胁状态对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效果。假设1:运动员通过表象挑战、威胁、中性三种脚本中的描述可以激发相应的挑战、威胁、中性评价状态;假设2:表象激发的挑战、威胁评价状态会分别提升、降低运动员后续自控任务的表现,中性评价状态则不会影响后续自控任务的表现。实验1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以表象脚本激发的评价状态(挑战、威胁、中性)为自变量,以心率、情绪状态、心境状态和Stroop任务的完成质量为因变量,验证上述两个假设。结果发现:挑战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的运动员情绪状态和心静状态均比威胁状态下的运动员更为积极,持了假设1,说明表象脚本成功激发了挑战、威胁、中性状态;但实验未发现各组别在Stroop任务完成质量上的差异,假设2没能得到支持,说明挑战、威胁、中性状态并未影响到后续自控任务的表现。实验2目的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上述两个假设。实验设计同实验1,但因变量不含心率。结果发现:中性状态下运动员的心静状态叫另外两个状态更为积极,部分支持了假设1,即表象脚本较好地激发了评价状态:中性状态组的Stroop任务完成质量有所提升,但不足以支持假设2的成立。研究结果提示:1)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在赛前让运动员倾听特定的表象脚本以调节赛前心理状态;2)运动员对竞赛的认知评价状态与其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文化差异,西方运动员可能认为挑战状态对自己的表现最为有利,而东方运动员可能更偏好于中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