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环境下,书本知识作为公共知识的存在形态,它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这不仅是对“高分低能”的回答,也是“转识成慧”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在个人知识、学生个人知识的概念认知基础上,加之以公共知识作为参照,从中找出个人知识的特性。另外,所谓机制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整合作用。本文先对个人知识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合课堂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再探讨个人知识的影响因素、发生条件以及运作方式,由此探寻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和教学途径。文章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对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从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这一对范畴中进行区别分析,定义“个人知识”和特征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个人知识的类型与要素,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三方面探讨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条件以及生成过程。第五部分讲述个人知识的教学途径。本文主要观点如下:1.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人知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于知识的非个人化、知识与能力的不平衡。而学生个人知识的定义是在理解基础上并获得个体认同的知识。2.将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进行本质的区别,个人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建构性的特点。同时,作为整体体系的个人知识共存在三大层次、六大要素以及一个核心:即经验-符号层、根据-方法层、价值-意义层,还有一个核心要素贯穿其中——体悟。3.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对应个人知识的特性和要素,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成机制包括三大阶段(积淀阶段、重组阶段、外显阶段)以及六个基本步骤(体验-识记-选择-整合-运用-反思)。同时,其形成基本的教学途径:体验-反思取向教学、理解-生成取向教学、协作-交往取向教学。
其他文献
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早期阅读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学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重视早期阅读,教育部把早期阅读纳入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
本研究根据社会表征理论初步探讨了中国人理想生活的社会表征,探讨了人们对现在生活状态的感受并对其进行了归因研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研究1:采用开放性问题的方法收集数据,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