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的东北缘的一个露天煤矿,太原-山西组含煤地层出露良好,非常适合进行太原-山西组的沉积学研究。本文在对老乌岭野外剖面露头观察描述和镜下薄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老乌岭剖面太原-山西组的岩石学特征,划分并分析了地层沉积相类型。结合沁水盆地及邻区已有的地质背景资料和钻井数据资料,绘制连井剖面图,分析了老乌岭及邻区太原-山西组的煤层聚煤特征及聚煤控制因素。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老乌岭剖面太原组总体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太原组下段形成于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泥炭沼泽-沼泽相。太原组中段主要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泻湖相。太原组上段主要沉积环境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泥炭沼泽-沼泽相。山西组为三段三角洲平原相的正粒序的旋回,具体沉积相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沼泽相。2、太原组中部发育一套泥炭沼泽-沼泽相的暗色泥页岩与厚煤层,总厚度超过10米,煤层厚度约6米。山西组中部和顶部发育煤层,中部发育三层煤层,总厚约8米,顶部发育4层煤层,总厚度约7米。3、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多块研究区域内太原-山西组的露头砂岩薄片进行了成分统计,并以此对砂岩进行分类和命名。发现老乌岭太原-山西组露头砂岩类型全部为岩屑砂岩,岩屑含量在30-45%之间,岩石中裂隙大多被碳酸盐质充填。4、华北地区在太原组中段沉积了区域性厚煤层(15#煤),分布广泛且连续。山西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是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环境,由于陆相成煤的不均匀性,煤层大多沿河道分布、一般位于间湾,煤层分叉,厚度小,稳定性较差。推测潞安以南区域其在太原组时期可能是相对隆起区,太原组的厚煤层沉积是由低处向高处、由北向南超覆而形成。5、根据连井剖面图反映的现象,总结出老乌岭及邻区区域聚煤控制因素主要有水体深度、古地形、有机质堆积量、沉积环境。本文通过对沁水盆地东北缘老乌岭剖面岩性、沉积相、聚煤规律的研究,结合区域聚煤特征,分析研究区聚煤主控因素,为煤层气勘探提供基础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