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 肠粘膜屏障功能衰竭(Intestinal barrier failure, IB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继发综合症,可由各种外科情况诱发,表现为可分布于全身各处的肠源败血症;也可由胰腺炎、肝硬化、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放化疗等干预行为引起,表现为原发性腹膜炎或身体其他器官的肠源细菌感染。所以IBF是多器官衰竭的诱因和衰竭器官之一。肠粘膜屏障功能衰竭是肠道微生态改变和肠内炎性物质相互作用的后果,可造成肠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细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肠外的易位(Translocation)。故IBF主要表现为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肠道微生态失衡。由于临床上缺乏简便、客观、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尚不能明确。本研究旨在应用独特的肠黏膜通透性及肠道微生态检测方法初步探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二者之间的关系。1.气相色谱法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与健康人尿样进行比较。Fe(SCN)3一CHC13二相系统光度法检测慢性消化疾病患者尿中的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600)含量,与其他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比较,评价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后者是否有价值作为一种简便、客观、准确的肠薪膜通透性检测方法,以在临床和科研中加以推广。2.测定慢性消化疾病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并进行大便菌群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3.制备双歧杆菌属和部分种的地高辛标记1 65 rDNA寡核昔酸探针,初步应用于微生态制剂鉴定和临床肠道微生态检测,评价寡核昔酸探针杂交在肠道微生态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actu10Se八以洲妞。1,L乃以):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通透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消化道肿瘤患者组L/M(0.0205士0.0037卜g)明显高于对照组(0.0064士0.0021林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Fe(SCN)。一CHCI。二相系统光度法测定尿样中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600)含量的方法对慢性消化疾病患者肠道通透性的测定结果显示,PEG600含量肝硬化腹水组(94.672士16.091协g)、肝癌组(91.741士14.823林g)和胃肠肿瘤组(81.936士5.926林g)明显高于对照组(67.551士9.599林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2.IBF伴大便菌群失调增加:肝硬化腹水、肝癌和胃肠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IBF,伴不同程度的大便菌群失调(分别为I度33.3%、33.3%、16.7%,11度16.7%、16.7%、16.7%,111度0%、16.7%、16.7%),对照组无菌群失调。但菌群失调患者尿PEG600含量(89.024士14.364林g)与大便正常患者(80.368士13.083林g)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3.地高辛标记寡核营酸探针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地高辛标记的双歧杆菌属和种的共6种寡核昔酸基因探针与标准菌株杂交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属探针95%、75%,青春双歧87.5%、9既,两歧双歧87.5%、87.5%,短双歧87.5%、92.5%,婴儿双歧75%、95%,长双歧75%、100%。初步结果可用于微生态制剂鉴定和肠道微生态研究。 3结论1.肝硬化腹水、肝癌、胃肠道晚期肿瘤等慢性消化疾病患者肠道通透性增高,伴肠道微生态失衡比例增加,但可能由于例数所限,菌群紊乱与肠道通透性的正相关关系未获统计学证实。2.Fe(SCN),一CHCI。二相系统光度法测定尿样中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6OO)含量简便、客观,便宜,有希望作为一种可靠的IBF检测方法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加以推广。3.寡核普酸基因探针用于肠道细菌的鉴定显示出一定前景,加大探针的种类与扩大调查范围有可能使该技术替代现有细菌培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