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无创的血清学指标来评估其病情程度。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纤维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师刘立新教授长期进行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的探索。本研究通过FibroTest模型对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进行分级,同时观察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为临床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及预测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提供依据,提高临床医生对肝纤维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重视程度。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在FibroTest模型参数之间的差异及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及太原市万柏林区中心医院经《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确诊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各60例及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60例。所有患者常规禁食10h后次日清晨采用无抗凝剂的真空负压管取肘静脉血2-3ml,于2-6h内离心(2000r/min)分离出血清约1ml,置-80℃冰箱备用(所有受试标本均在采血后6个月内测定)。
(1)Fibrotest模型参数测定
α2巨球蛋白(α2-MG)和肝珠蛋白(HAP)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试剂盒由ImmunologyConsultantsLaboratory(ICLLAB)公司提供,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规范操作。载脂蛋白A1(ApoA1)、总胆红素(TBIL)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的测定由临床资料获得。根据公式计算FT值:
FT=4.467x1g[α2-MG(g/L)]-1.375x1g[HAP(g/L)]+1.017×1g[GGT(IU/L)]+0.0281×[年龄(years)]+1.737×1g[胆红素(μmol/L)]-1.184×[ApoA1(g/L)]+0.301×sex(female=0,male=1)-5.54FT值界定值:健康体检组:FT=0-0.27;肝纤维化组:FT=0.28-0.74;肝硬化组:FT=0.75-1。
观察依据《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分组的患者与FT值分组的吻合程度。
(2)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查
正常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中分别有18例、32例、40例行胃镜检查,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依据《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
结果:
(1)Fibrotest模型参数分析:
与正常对照组FT值(0.11,0.15)相比,肝纤维化组(0.56,0.24)及肝硬化组(0.89,0.14)FT值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Wilcoxon方法,按照alpha=0.0125水准,3组之间两两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纤维化组32例行胃镜检查,6例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为18.75%;肝硬化组40例行胃镜检查,25例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为62.50%。正常组18例行胃镜检查,均未见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为0%。
(2)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特点:
肝纤维化组6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轻度食管静脉曲张4例,中度食管静脉曲张1例,中度胃静脉曲张1例。镜下可见静脉曲张程度较轻,食管胃静脉呈线形或蛇形迂曲隆起,曲张静脉直径(diameter,D)多在0.3cm-1.5cm范围,仅1例有红色征。肝硬化组25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镜下可见静脉曲张程度程度重,曲张静脉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状,从食管中段向贲门甚至胃底延伸,10例伴有红色征,曲张静脉直径增宽,约在1.0cm-4.Ocm范围,其中12例为急性活动性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正常对照组18例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弹性及蠕动良好。
结论:
结合多项临床指标的Fibrotest模型对临床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分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均可能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增高,且静脉曲张程度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