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创新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变的内在主题,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又是执政党非常关键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以实践为最高导向。邓小平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三次创新认识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变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次创新认识;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次创新认识;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三次创新以及三次创新认识的关系和基本经验。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创新认识的理论来源、初步探索的过程形成了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和社会双重进步的主要内容。这使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将解放思想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二部分从城乡差距、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居民收入差距的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创新认识的推动性因素,形成了共享性、民意渠道、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主要内容。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五有局面”;突出了经济与社会要协调发展的理念;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增添新内容。第三部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解决党内问题这两大角度分析了第三次创新认识的推动因素。党的领导包含政治路线的科学性、组织路线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党员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增强执政党理性执政的自觉性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次全新的价值判断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三次创新认识以实践为导向的层层递进的认识发展关系,第一次创新认识为后两次创新认识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次创新认识是对前两次创新认识的最大集中。同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辩证统一,认识领域从经济基础、社会建设不断拓展到上层建筑,认识维度从理论理性转为现实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