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势至菩萨在西方净土体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经典记载中他具备以智慧光令众生离三途、归净土的功能,因此广受大众信仰。从北朝时期开始,大势至图像就已经出现在敦煌地区的佛教艺术当中,而到了有唐一代,伴随着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敦煌地区的大势至图像也趋于鼎盛,成为敦煌佛教世俗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敦煌地区的大势至图像,前辈学者马德、魏迎春、李翎及王月清等都就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民间信仰程度的影响,学界对于这一图像始终缺乏重视,所以目前对于敦煌大势至图像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稍显单薄,未能形成系统。笔者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经典文献梳理及图像分析两个角度出发,对敦煌地区遗存的大势至壁画及绢帛画等进行研究,梳理敦煌地区北朝至五代大势至图像的发展脉络,尝试探讨敦煌地区的大势至信仰。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以相关的汉译佛典为基础,对大势至的名号、本缘以及功能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旨在还原大势至的整体形象,以此作为图像研究的基础。其次是讨论敦煌大势至图像的演变,其时间上限为北朝时期大势至图像的首次出现,下限是归义军时期大势至图像的程式化。纵观北朝到五代时期敦煌大势至图像的发展,可以发现它始终是依附于西方净土体系的,但是在依附发展的过程中,它的独立性是在不断提高的。最后重点讨论从西方净土信仰中衍生出来的“引路菩萨图”。主要内容是“引路菩萨图”与大势至的关系,还涉及到“引路菩萨图”的性质、源流及民众信仰等问题,旨在对大势至在敦煌民间信仰中的发展进行一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