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目的在于分析出马龙技战术的主要特征,以及在技战术运用中的优劣势,同时分析出樊振东技战术特征,以及在技战术运用中的优劣势,使马龙和樊振东能更加直观地看到自身技战术的整体情况,对对手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对战术的策略和执行有更精准的判断,为日后两人在赛场上对战提供科学的参考。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中国两名乒乓球选手马龙与樊振东近三年比赛中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将比赛分为发球轮和接发球轮两部分,从进攻型技术和控制型技术两方面入手,以技术、线路、落点为主要分析指标,对马龙和樊振东的技战术特征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本篇论文分析研究了马龙与樊振东的32场82局比赛,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发球马龙一直以短球为主,结合突然性的底线长球,发球技战术变换多样,具有一定优势。但发短球在樊振东适应后,被其多次抢攻。樊振东发球技战术变化相对单一,但威胁性较强。2.第三板球樊振东逐渐缩小与马龙的差距,两人发球抢攻意图都十分明显。马龙侧身攻能力逐年增强,反手两条斜线运用效果良好,樊振东正手攻球攻击性显著增强,台内抢攻稳定性较好。控制上两人都以摆短为主,马龙对摆短球的控制更严密,但对此技术的运用逐年减少。樊振东控球的劈长效果好。3.五板及以后相持中,马龙心态更加坚定,全台正手攻展现出马龙正手的实力和强大,对相持球的把握马龙明显占上风。而樊振东进入相持球很多,但线路和落点变化较少,单纯依靠力量与马龙对抗,最终失分较多,成为导致输掉比赛的主要原因。4.接发球马龙以控制为主,对摆短的落点和线路运用灵活,把控严密,给樊振东的抢攻造成困难,但接发球威胁性较小。樊振东接发球则大量使用反手拧直接抢攻,让马龙对其线路的判断形成干扰。5.第四板球樊振东抢攻意识极强,控球少,主要依靠反手进攻。樊振东在二、四板衔接上,第四板反手长球存在较大漏洞,接发球后步伐还原慢,反控制能力较弱。马龙第四板球抢攻正手进攻优势更明显,在抢攻机会不充分时,采取摆短或劈长的主动控制,继续为进攻创造机会。6.六板及以后相持中,马龙全台正手进攻能力突出,反手进攻利用节奏和落点的变化,效果较好。樊振东反手连续进攻板板发力,威胁性大,但加力时稳定性不够,加上过于依赖反手斜线,缺乏变化,导致反手优势减弱。樊振东正手进攻能力有所加强,正反手转换能力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