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地关系的演变,人与土地之间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递进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进而对人类发展形成制约。在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之下,土地生态伦理作为协调人与土地利用的一种行为准则规范,在人地关系演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协调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中,其能够合理规范人类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并因地制宜地形成区域性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然而,当前人类在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中,严重违背土地生态伦理的行为准则规范,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遵循人与土地之间基本的行为规范,合理高效地开发、使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对土地生态伦理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据此,本论文旨在初步构建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土地生态伦理相关理论基础、演变特征和行为规范,选取土地利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特征、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土地利用模式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目标等基本内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通过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是一个系统庞大复杂的工程,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众多。土地生态伦理涉及复杂因素中土地利用模式形成的人地关系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整体性,构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的人与土地伦理价值尺度。其理念的形成和应用有众多理论基础作为支撑,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2)在人与土地利用关系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生态伦理理念的形成与运用是人类对土地利用开发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土地利用模式,即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和持续性土地利用模式。这些土地利用模式的演变是遵循最初的人类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其最终目标是遵守土地生态伦理理念的基本行为规范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3)云南作为典型山区省份和土地生态脆弱区,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遵循土地生态伦理理念的土地利用模式,同时也有违背土地行为准则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五种模式地域特征、经验教训的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和形成具有区域性,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习俗等相结合的产物。成功的典型案例不但遵循了土地生态伦理的行为规范,而且也在依据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行为规范。要形成一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尊重区域文化习俗。(4)需要对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初步建立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体系,主要涉及土地生态伦理及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的概念、特征、原则、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这一体系的实践以及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要求,仍以云南省为例,提出该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变化方向,为维护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和现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