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口译—这种比笔译大约快三十倍的翻译形式,成为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不可缺少的桥梁。口译产业的繁荣发展必然带动了学者们对口译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证研究。很多研究借用了笔译的理论针对口译标准、技巧、目的进行了探讨;还有的研究从口译自身的特点出发对译员的职业道德和主体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针对口译中的听力问题进行的研究却比较缺乏。 口译中的听力和一般场合的听力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场合的听力可称为“自然听力”,因为听者只须听懂说话人的大意或关键内容以及他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作出选择、支持、反对等反应。这样的听力具有随意性,肤浅性和缺乏精确性的特点。相比而言,口译中的听力是一种专业化的听力。因为译者不仅要完全听懂说话者所说的内容,还要理解话语的逻辑关系,最关键的是还要用目的语精确地表达出说话者所说的全部内容。这不仅涉及到源语的解码问题,还涉及到目的语的再编码问题。如果在听的阶段出现问题,整个口译的质将受到影响量,甚至无法进行口译;然而恰恰听力理解环节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如何减少口译中出现听力问题,提高口译中听力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口译的质量正是这篇论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首先简单介绍了听力理解的定义和“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两种听力理解的基本模式。随后,文章回顾了之前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听力理解的各种研究,在借鉴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口译中听力的特点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听力的“图式理论”和“自动化理论”以及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 在上述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作者从知识获取和知识获取外因素两个角度对口译中听力理解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知识获取包括语言知识和认知(非语言)知识;知识获取外的因素包括发言本身因素和译者的心理状况。 在明确口译听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后,作者基于口译中听力理解的独特性以及所用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防止这些问题产生的措施;主要从口译的准备工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