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恕在西方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渊源的概念,随着宽恕理论的不断发展,宽恕的概念及研究领域都逐渐扩大。宽恕是伤害事件双方在动机、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逐渐由消极向积极转变的过程,包括人际宽恕、自我宽恕和寻求宽恕。寻求宽恕是冒犯者主动寻求受害者宽恕自己的过程,是宽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宽恕有利于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宽恕,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宽恕研究已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且研究者发现宽恕品格的培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的寻求宽恕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大学生寻求宽恕现状调查,鼓励大学生在伤害事件后勇于寻求宽恕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人际和谐。本研究通过阐述寻求宽恕教育的理论与文化基础,了解我国大学生寻求宽恕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寻求宽恕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为大学生寻求宽恕品质的培养提供对策。本研究修订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用于我国大学生寻求宽恕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发现寻求宽恕倾向在性别、院校类型、专业类型方面均存在差异;影响大学生寻求宽恕倾向的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情况、情绪状况、共情情况、主观幸福感与专业满意度以及对伤害事件的认知;影响寻求宽恕行为的因素除了寻求宽恕倾向还包括:关系亲密度、归因、时间以及对寻求宽恕的认识。本研究从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四个层面为大学生寻求宽恕品质的培养提供对策,具体包括:自我认知以及对人格的积极塑造;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培养寻求宽恕理念,通过心理辅导与思政教育内化寻求宽恕品质;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以及家庭与社会寻求宽恕和宽恕氛围的营造,四个层面相互结合,整体培养大学生寻求宽恕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