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建国以来,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投资一直保持着比较大的力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带来了更多的基础设施需求,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都需要花费比较多的资金,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在财政分权的制度下,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逐渐增大、债务问题开始凸显。近年,中央下发了诸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文件,来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在基础设施投资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方面,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凤毛麟角,故而研究该命题,可以在基础设施投资角度为债务管理提供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学术意义。本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线性回归分析法),在研究指标和变量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确定了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等,其次,通过公共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界定基础设施及其作用,通过委托代理理论、最优效率理论和权责时空分离理论探究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因素。之后,通过研究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意义、现状、资金来源、中央政策,说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性与投资特征;通过财政支出、财政分权等视角,说明基础设施投资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通过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划分、现状、省际特征和中央政策,说明债务研究的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政府债务性余额中的地方政府直接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交互因子作为解释变量,采用财政分权度、预算软约束、偿债能力和城镇化率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全国层面而言,当经济增长率大于7.23%时,基础设施投资能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降低政府债务,当经济增长率小于7.23%时,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同时财政分权、城镇化率、偿债能力对基础设施投资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有显著影响。对于地区层面而言,东部地区分界点位于经济增长率为7.90%,预算软约束、财政分权、偿债能力显著影响该地区债务;中部地区分界点位于经济增长率为6.52%,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城镇化率显著影响该地区债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地方政府债务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能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降低政府债务,影响较为显著的变量为偿债能力和预算软约束。之后,针对模型的稳健性问题,分别对债务指标、基础设施投资指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保持合理举债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深化预决算管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动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投资新模式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