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耕社会的历史产物,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在现代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受城市扩张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严峻的考验。2012年起住建部共公布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开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本文在此背景下,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以华东地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前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展开研究。文章内容包括以下七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传统村落相关概念辨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背景,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是对本文对研究区自然、人文地理概况介绍,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处与所使用的方法。第三章为探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crGIS中核密度估计法探析传统村落密度分布,采用最邻近指数探究传统村落在全区和省级层面空间分布;使用空间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及不平衡指数对传统村落省级及市级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利用空间自相关性探究传统村落的相关性。第四章结合华东地区自然与人文背景,探究高程、坡度、坡向、河流、与中心城市、县城的距离、历史文化及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综合各个影响因素,将区域内传统村落按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划分依据,对华东地区传统村落进行分类。第五章总结归纳华东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及保护开发中的遇到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对策。第六章节是本文的总结归纳,总结得出:(1)华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南密北疏。呈现较高程度的聚集性,密度高值区以浙江为核心,向安徽、福建及江西辐散,即赣北-浙西-皖南地区。市级聚集度高于省级。传统村落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性,有明显的热点区、高高聚集区,与核密度方法探究结果相类似。(2)华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传统村落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村落分布在以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天然屏障,多分布在海拔为100-300m范围内。近一半传统村落选址在阴坡,在舍弃一定热量的基础上,选择地形较为和缓的山间河谷地带,倾向于选择分布在靠近水源0.5km内。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市及县城相对较远,距中心城市距离大于县城,多处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区域。(3)华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数量锐减、“空心化”、政策保障不完善、专业保护人员匮乏及保护与开发间矛盾等困境,对此,本文提出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与法律,制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多主体合作保护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