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对甘肃临夏东乡县S小学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的调查,了解民族地区课堂物质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途径。 本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本研究通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课堂物质环境进行界定,对构成课堂物质环境的要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对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情况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师生互动、老师的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来研究课堂物质环境建设的成果、不足及改进的可能性。研究采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课堂物质环境建设的现状为研究的依据,以课堂物质环境对学生及老师的作用为研究的重点,以课堂物质环境建设的途径为研究的目的。 第二部分:这是本论文的重要部分。(1)界定了课堂物质环境的概念,认为课堂物质环境就是指所谓课堂物质环境是指在课堂中,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及为学生建构知识和建构生活意义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课堂物质环境分为三类,即,课堂基础性物质环境、辅助性物质环境、智能性物质环境。课堂物质环境的特征是:基础性、规限性、灵活性、媒介性。 第三部分: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认为:(1)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①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基础性物质环境如教室、教室的设施有很大的改善。②桌椅的摆放形式打破秧田式单一的局面,出现灵活的课桌摆放形式③在教室的布置方面,已经改变了单一的名人名言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布置墙面的局面,出现了用学生的作品布置教室的墙壁,在教室的墙上用铁丝设置的展示学生作品的展示区、展示台。④在课堂物品的应用方面,物品的来源突破了学校准备教具的单一渠道,老师和学生把能应用的一些物品应用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经济的落后是制约课堂物质环境建设的一大因素。(3)老师的观念不利于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4)在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中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5)评价制度影响课堂教学,也影响着课堂物质环境建设。(6)课堂物质环境建设中有成人化向儿童化转变的倾向。 第四部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课堂物质环境建设中应该注意和借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五部分:对本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