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论通常被视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它们在报纸和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表达情态的重要方式之一,社论作者频繁采用情态动词来表达他们的态度和观点。迄今已有大量关于报纸中情态动词使用情况的研究,但是多数集中在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和句法特征上。本论文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出发,将情态动词看作一种介入资源,旨在发现不同情态动词的使用在不同报纸中是如何开发不同的对话空间的。本研究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社论中作为介入资源的情态动词的使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Biber对情态动词的分类,本论文仅选取了9个核心情态动词:can,could,may,might,must,shall,should,will和would。研究的社论语料选自2014年3月到6月两份报纸,各40篇,主题是国际政治。分析主要结合了数据分析软件Antconc 3.2.0和手动分析。在对各情态动词进行比较之后,会从评价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两份报纸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的确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华盛顿邮报》比《中国日报》使用更多的情态动词,为其他声音打开了更大的对话空间。显著差异体现在would,could,must和should这四个情态动词上。《华盛顿邮报》社论作者在使用情态动词表达可能性时,更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如would和could,增加了多声协商的可能性。在表达责任和义务时,《中国日报》频繁使用should,而《华盛顿邮报》更倾向于使用must。表面上看来should显示出礼貌性且扩大了对话空间,但不恰当的使用也有可能会削弱其效果。相反,must的灵活使用也能有助于构建多声背景。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探索了不同情态动词在构建对话空间的上的作用,为英语社论中情态动词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社论作者重新审视情态动词在社论中的使用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