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的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探讨许渊冲先生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包括其翻译理论和实践。 后殖民主义理论,又称“文化殖民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边缘走向中心的理论思潮之一,它主要研究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尤其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张景华,2004)后殖民主义主义理论指出,强势文化国家(多是前殖民国家)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将其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强加弱势文化国家(多指前殖民地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企图让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仍依附于他们。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无不体现着这种渗透和依附。 在这种新话语环境下,我们分析中国的翻译现状,从翻译流量、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理论话语等各方面揭示翻译背后的权力操控、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霸权以及我们的弱势边缘地位。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领域带来了相当重要的启示,同时也惊醒了不少从事翻译实践或翻译理论研究的人们。在翻译领域内,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翻译认识、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并探讨新的出路。在这探讨中,“许渊冲”是个被经常提到的名字。许先生将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翻译成英法韵文,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新的语境下研究许先生的翻译及其理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对本文写作做简单的背景信息介绍之后,作者将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简介部分包括翻译活动及其理论在中西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各个翻译研究学派的出现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的出现及其影响。 本文第一章介绍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在简单介绍后殖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之后着重引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分析后殖民主义环境下的中国,并从翻译流量、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话语四个角度讨论新语境下的中国翻译现状。 第二章主要总结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古诗词在国内外的发展和译介情况。因为本文讨论的是中译英,所以其中主要概括了西方译者(尤其是英美译者)的翻译、华裔译者的翻译和国内译者的翻译。后殖民翻译研究已经指出了西方译者翻译中国古诗词的种种局限,华裔译者也因为其身处“接触地带”而遭到不少质疑。要更客观、系统地译介中国古诗词,传播中国文化,就现今中国翻译界看来,人们已经越来越寄希望于国内译者。第三章介绍著名的国内译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本章先介绍许先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截至2006年许先生所出版的60多部著作或译作上,翻译理论方面则简要列举了许先生在文学翻译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八条代表性理论观点。接着本文总结了许先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受到的正面和负面评论,在此基础上简单论述了翻译评论对翻译的作用并指出对翻译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应该有的正确认识。本章最后部分专门讨论关于许先生译诗争论的焦点,即他的中诗韵译。此节通过将中诗和英诗的韵律做比较,将许先生的译作和其他中外译家的译作做比较,最后对许先生的中诗英译做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许先生的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和理论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进行反思。对许先生翻译的再审视主要从翻译目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而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再思考则主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译者,主要针对有关中国国内译者不可译的言论展开。二是有关译文读者的探讨,提出了在设定目标读者的时候不该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群,即国内大量的英语读者。最后涉及的是通过这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在世界文化中构建中国文化身份的问题。后殖民翻译研究指出翻译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翻译背后隐藏着权力差异的控制。它强调弱势文化应该努力改变这种受压抑和无声的地位,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颠覆英语文化独语霸权,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那么,国内译者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在民族身份的构建上应该注意哪些陷阱,本小节简单给出了回答。 第五章为总结。在概括本文的主要思想之后,笔者指出本文的一些局限,期待以后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其他文献
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分析了泵送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本文旨在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报道者如何在新闻语篇中实现分类和转述引语的语用功能。 福勒等人认为,以往语言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把语言与
通过对民用建筑能量获得和幕墙保温的形式分析,以及民用建筑幕墙保温采取相应措施等.
以衔接与连贯为研究领域的语篇分析近年来吸引了很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兴趣。这一领域的焦点集中在如何使用衔接手段来构建一个意义连贯的语篇,语言学习者如何去理解并写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