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教育资源供给中的问题和教育特征为逻辑起点,以解答“教育资源由谁来供给,如何实现充足供给、公平供给以及改善供给效率”为主线,探究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首先构建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的分析框架。从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就可以识别教育的特征。资源的稀缺性特征要求教育资源在供给总量上的充分足够和资源利用效率。而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求教育资源公平供给,以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因此,在明晰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的前提下,充足性、公平性和效率性构成了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的三个维度。基于这一综合分析框架,进一步分析中国教育资源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即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依然不足、供给主体单一和供给不合理等问题。教育资源供给主体方面。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差异依赖于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强弱,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依次减弱,个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者应负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就相应依次提高。同时,教育成本分摊比例也受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在社会发展初级阶段,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弱,个人投资占很大的比重,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教育的外溢性越来越强,所以政府的供给力度应该加大,政府与个人之间分担比例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教育资源供给充足性方面。教育资源充足对达到教育公平与效率目标具有最基础性保障作用,而教育资源供给充足性受到经济发展阶段、政府重视程度以及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等多方面的影响。采用1998-2012年2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Panel-VAR模型对教育资源供给充足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对教育资源充足性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显示,经济发展阶段对教育资源充足性的影响效应更持久,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的多元化能大幅度地改善教育资源充足性,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力有限、并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最后,对教育资源的充足性进行国际比较。教育资源公平供给方面。教育资源供给的公平性要求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我国教育资源供给结构长期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引发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本文在刻画我国教育资源供给城乡差异以及地区差异的基础上,从教育资源供给的城市化取向和精英化取向两方面论述了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失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进一步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反应教育公平的基尼系数指标,分析了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中的财政因素、招生因素以及毕业生流动等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教育资源供给效率方面。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效率是实现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供给效率存在差异,同时教育是一个连贯的继起的过程,对整体效率的评价也依赖于各个阶段的效率。因此,本文采用网络SBM方法,从整体和阶段(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对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资源供给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从地区经济规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市场化程度、地区政府行政力度等方面对教育资源供给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地区间和教育不同阶段上的教育资源供给效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趋势,而地区的制度因素对这种差异起了显著的作用。因此,要实现我国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应根据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外溢程度,平衡个人投资与政府供给的比例;通过市场化改革,实现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的多元化,进而改善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性;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实现教育资源公平供给;通过优化政府对各阶段教育的统筹力度,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