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起至今,我国每一年都会提到:要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监测,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总量和节奏。金融脱媒日益深化的现实背景下,监控更广意义上的社会融资规模是大势所趋。但是关于怎样调控社会融资规模还处于众说纷纭阶段,或者说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因此,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以及三类主要融资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联动关系对于调控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理论和政策操作的重要意义。本文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经社会融资规模传导的过程,并将货币政策影响社会融资规模的阶段称为一阶传导,将社会融资规模影响实体经济的阶段称为二阶传导,通过分析得到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及经济变量间的理论关系,即:货币政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整体有效;社会融资规模的适度增加不仅可以促进投资,而且可以使家庭财富加速积累而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一定引致通货膨胀。在理论分析和图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VAR模型,并着重对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阶传导中,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和M2同向变化,与拆借利率反向变化,而且拆借利率的影响更迅速,基础货币可能主要是通过M2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所以需要的时间更久且累积作用更大。另外,基础货币对人民币贷款的调控更有效,而拆借利率对表外贷款和证券融资的调控更有效。二阶传导中,社会融资规模对固定投资、社会消费和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在影响程度和速度上的排序都是固定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印证了投资→产出→收入→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而通货膨胀率的85%以上由自身决定,社会融资规模对其的影响有限且滞后期较长。在产出效应中,人民币贷款?证券融资?表外贷款;在物价效应中,人民币贷款?表外贷款?证券融资。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即: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丰富并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