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连续五代取食含不同浓度Cry1Ac杀虫蛋白人工饲料后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中肠蛋白酶、解毒酶、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以揭示Cry1Ac杀虫蛋白与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效应以及与中肠蛋白酶、解毒酶、保护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从而为转Bt抗虫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生态安全评价及Bt作物田间甜菜夜蛾种群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初步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比较甜菜夜蛾连续五代的发育历期后发现,甜菜夜蛾每个世代的幼虫期基本是随取食的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延长的。其中取食两个低浓度5μg/g和10μg/g的甜菜夜蛾对Cry1Ac杀虫蛋白适应的很快,到第四代这两个种群的幼虫期已经开始短于对照了。而取食20μg/g和40μg/g高浓度Cry1Ac杀虫蛋白的两个种群虽然五个世代的幼虫期均长于对照,但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其幼虫期也有缩短的趋势,且与对照的差距越来越小:第一代时两个处理的幼虫期与对照相比分别延长6.41天和11.79天,第三代时分别延长4.7天和5.52天,到第五代仅分别延长了0.43天和0.88天。Cry1Ac杀虫蛋白对害虫的预蛹期、蛹期和成虫期均基本无影响。通过对化蛹率和羽化率的研究发现,中低浓度的Cry1Ac杀虫蛋白对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但高浓度40μg/g的Cry1Ac杀虫蛋白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规律,即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的差距逐渐减小。通过比较甜菜夜蛾连续五代繁殖后发现,不同浓度的Cry1Ac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的产卵前期和产卵历期基本无影响,但对单雌产卵量有一定影响:低浓度的Cry1Ac杀虫蛋白(5μg/g)不仅不会抑制甜菜夜蛾的产卵,反而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取食高浓度Cry1Ac杀虫蛋白的甜菜夜蛾的单雌产卵量在前三代时受到了显著的抑制,特别是取食40μg/g浓度的甜菜夜蛾种群其第一代雌成虫的单头产卵量仅为397.11粒,远远小于对照667.44粒。但从第四代开始有所好转,其中取食20μg/g浓度的甜菜夜蛾的单雌产卵量(727.33粒/早)反而高于对照(574.39粒/早);取食最高浓度40μg/g的甜菜夜蛾的单雌产卵量虽随着代数的增加有所上升,但每一代的产量一直少于500粒/早。通过比较甜菜夜蛾连续五代的蛹重和幼虫校正死亡率后发现,前三代的蛹重均是随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且都显著小于对照。但从第四代开始,四个浓度的蛹重虽都小于对照,但取食20μg/g和40μg/g这两个高浓度饲料的甜菜夜蛾的蛹重(117.69mg和113.21mg)开始高于取食5μg/g和10μg/g这两个低浓度饲料的甜菜夜蛾的蛹重(102.95mg和109.32mg)。第一代和第二代甜菜夜蛾幼虫校正死亡率随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到第三代,取食两个低浓度5μg/g和10μg/gCrylAc杀虫蛋白的幼虫死亡率4%和11.33%低于对照的死亡率24%,且取食高浓度20μg/g和40μg/g的两个种群的校正死亡率也开始下降;到第四代时,取食20μg/gCry1Ac杀虫蛋白的幼虫死亡率低于对照;到第五代,取食最高浓度的种群幼虫死亡率6%也低于对照的死亡率18%了,说明Cry1Ac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刺激作用随世代的延长有所下降。通过测定甜菜夜蛾连续五代中肠的总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及类胰凝乳蛋白酶四种中肠蛋白酶活性后发现,Cry1Ac杀虫蛋白对其均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第一代的影响较大。其中中低浓度(5、10和20μg/g)Cry1Ac杀虫蛋白的处理对第一代甜菜夜蛾中肠蛋白酶有明显诱导作用,随着取食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最高浓度(40μ g/g)的Cry1Ac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体内四种酶具有抑制作用,但随着代数的延续,酶活性的差异明显降低,到第五代时均与对照已无显著差异了。通过测定甜菜夜蛾连续五代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后发现,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第一代甜菜夜蛾取食含不同浓度Cry1Ac杀虫蛋白的人工饲料后其5龄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第二代各处理的TChE活性已有上升的趋势;从三代开始,四个处理的酶活性均已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取食最高浓度(40μg/g)的甜菜夜蛾种群体内的TChE活性增长最快。连续饲养甜菜夜蛾五代后,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三种保护酶活性变化为:第一代时随着取食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甜菜夜蛾5龄幼虫体内的CAT含量随之上升,但随着代数的延续,CAT含量随之下降至正常水平甚至更低;SOD含量的变化趋势与CA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POD在第1-3代甜菜夜蛾五龄幼虫体内的含量基本是随着取食Cry1Ac杀虫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其中第一代上升的较快,第二代和第三代升高幅度变缓,但到第五代,各处理组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