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山东泰安市为例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劳动力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农民增收,农业充分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认真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泰安市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部分:引言。在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说明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启示。首先介绍了美、英、日、韩等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情况,总结出了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启示:城市化速度加快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化水平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转移方式多样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原则;转移的阶段性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普遍规律。然后分析了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总结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启示:劳动力力转移应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政府有效的组织管理对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离不开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第三部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了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转移速度缓慢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以室内转移为主,外出劳动力的比重增加;转移方式主要依托地域、人际关系网络;大中型城区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依托,小城镇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待加强;私营及外商投资等非国有中小企业是农业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经济载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由季节性转移向常年性就业转变。然后分析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建立了劳务市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内部转移;强化培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多轮驱动,拓宽渠道,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后介绍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业消费结构改变,反映出劳动力思想素质上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农业效益大大提高。 第四部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势较为明显: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较为完善的农民培训基地等。其劣势也较多:农业劳动力总量大,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林牧渔业:小城镇建设扩张速度放慢,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政府还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传统思想影响农民转移,造成就地转移多,异地转移少。 第五部分: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首先指明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思路。接着提出了加快农业剩余转移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努力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拓宽转移渠道组织好劳务输出。然后提出了加快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序进行;消除城乡壁垒,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搞好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维护转移农民的合法利益;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活,解决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其他文献
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渐深化、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当下高校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是满足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然而,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院前急救治疗的58例患者,双盲法划入参照组与PDCA组(n=29).参照组行常
现代科学技术趋向成熟,科学技术媒介与教学相互融合.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资源,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化学教师制作的微课,多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预先理解
目的:探讨使用循证护理对儿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6月一年时间我院内科收治的70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儿均为35例.将对照组
笔者判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治理环境逐渐趋于好转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将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转型期。但是其内部治理问题却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