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与现实之间—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比较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enku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国家理论进行的研究是充分的,然而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异同的很少。理论上往往使人形成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差别的关注,反而忽略了他们理论的共同之处:都在自己的罗陀斯岛上跳着舞。黑格尔揭示了“国家决定社会”,马克思却揭示了相反的结论即“社会决定国家”。他们为什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它对当今的社会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欲从比较的视角,按照个体——群体——共同体的线索,厘析他们国家理论的异同,揭示上述问题的答案。本文首先比较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逻辑起点。“自由”是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也有着相同的价值诉求,但他国家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由此产生了二者在人的存在方式和人格方面的差异:一个是“自由意志”的人,一个是“实践”的人;一个是“财产人格”,一个是“社会人格”。进而论文比较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私有财产的不同来源及市民社会的不同认识。在私有财产的来源上,黑格尔认为它是劳动结果异化的产物;而马克思则认为它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市民社会作为财产关系的反映,黑格尔认为它起源于人的需要;而马克思则认为它起源于利益关系。在黑格尔看来,分工、竞争最终使得人占有财产数量不同,使得社会等级产生;而马克思则认为市民社会中人们占有财产的不同导致了阶级的产生。黑格尔认为等级在“绝对观念”的不断发展下向国家过渡;而马克思则认为阶级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必然表现为国家的产生。接下来,论文比较了黑格尔与马克思对现实共同体即国家的批判的超越方式:理性国家与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分别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形式是他们国家理论的终点。最后,论文对当下的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热潮进行了反思。国家与社会博弈的最好结果自然是“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然而,这种理想模式的实现不仅有赖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更重要的是实现国家自身角色的转变,坚持马克思的国家职能向社会转移的观点,按照服务型管理的要求,由在范围上的强国家过渡到能力上的强国家。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转变,则“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只不过是空谈而已。
其他文献
180mm×180mm方坯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强度对中碳钢铸坯碳偏析及显微凝固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强度增大,铸坯等轴晶比例增加,二次枝晶间距减小,连铸坯中心碳
工程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如耐高温、耐腐蚀、硬度高等。超声加工受工件的电、化学特性的影响较小,是加工这一类硬脆材料的好方法。目前国内超声加工的功率通常
十一黄金周将至,全国又将迎来新的旅游高峰期,如今的旅游不再像早些年的走马观花式过场游,出游前先上网查查目的地的风土人物、风景名胜、特色小吃等当地生活信息。已经成为人们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面向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组
采用DSC技术研究不同组成的硅灰石填充聚丙烯的等温与非等温结晶行为,并 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考察其结晶行态及填料与基体间的界面结构。同时测定了 材料的力学性能,考察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