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女社交公开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中的一项重要议题,由《新青年》提出并引发讨论,成为此期的主流话语之一,并通过报刊杂志向全国各城市旅行与播扬。以地方性报刊湖南《大公报》在1919-1923年间发表的有关男女社交公开的文章为蓝本,运用文本分析与社会性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予以解读,以考察男女社交公开话语构建的历程及围绕它展开的论争和延伸出的议题,是对以往研究的拓展与完善。首先,男女社交公开经历了一个出场与旅行的过程。区域空间上,由北大男女同校发轫,到内陆省份湖南紧随其后;媒介平台上,由《新青年》首倡,到《大公报》播扬;社团表现上,由新民学会初始试验,到天津觉悟社实际运作。其次,围绕男女社交公开展开的论争聚焦于原因、目的及办法的探讨等面向。社交公开作为婚恋自由的前提,其目的究竟是“逃脱监狱”抑或“满足兽欲”?如何实施男女社交公开?时人从鉴别、自重、教育、职业中寻找答案。再次,男女社交公开延伸出三大议题,包括男女同校,由湖南审议会中男女杂坐引发激烈的论争,由拆白党的横行引发报人及先进分子的有力批驳。最后得出结论,社交公开话语构建的动因主要在于报刊媒介的宣传、男性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需要、“新女性”话语构建中的能动性。最重要的是,澄清了社交公开等同于性交自由的误解,认识到是儒家性别伦理观阻碍了男女社交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