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衡量流入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本,其增长是否会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在东、中、西各个区域中,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效果是否相同?再者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构成部分银行本外币贷款、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是否同时产生了促进作用?并且在各区域间影响是否相同?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将采用我国2001年-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的计量方法为面板VAR、一阶差分GMM、系统GMM。首先采用面板VAR模型分别基于全样本数据与区域样本数据来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的代理变量即固定资产投资、GDP之间的关系。其次运用一阶差分GMM、系统GMM分别对全样本数据、区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试图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再者,通过论证社会融资额各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内部何种融资形式更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只有全样本和中、西部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一阶差分GMM、系统GMM得出相同的结论。同时面板VAR模型表明东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系统GMM得出的结论不显著。在社会融资规模内部,本外币贷款对实体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而企业债券的发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这表明银行贷款、股票市场的首发融资与增量效应通过提高每单位资本的边际效益和生产力起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