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bill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大众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构建通畅的渠道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公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达,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行动之间起着连接作用,必然能够搭建起人民群众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桥梁。因此,通过公共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公共政策的内在联系出发,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并探讨了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内涵与实现机制,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研究提升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路径。  首先,公共政策能否产生良好的执行效果,会影响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进程中,公共政策将其基本理论具体化为一项项可以具体操作的措施,在公共政策的利益实现中促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在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引导中构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同,在公共政策的程序解读中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在公共政策的规约引导中促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协同,从而让人们群众在实现社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与真理力量,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同。  其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公共政策的活动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完整的宣传系统、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拓展多样化的人际传播途径,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分析利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也为探索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最后,要提升公共政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应该加强公共政策公众参与的力度,丰富公共政策传播解读方式,提高公共政策传播主体素养,构建良好的“传—受”关系。
其他文献
族群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尤其在多族群杂居地区,当不同民族共处一地,在长时间相
摘要:从服装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这两个角度来看,服装色彩在精神上起到的作用要大于在物质上起到的作用,服装色彩偏好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人们的服装色彩偏好会受到其人格特征的影响而具备一定的差异。通过研究人格特征与服装色彩偏好之间的关联,可以为服装产品开发者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准确定位消费者群体,最大程度地迎合消费者需求,实现盈利最大化。  关键词:服装色彩偏好;消费者心理;人格特征;性格;色彩  前言 
学界对于自杀的研究由来已久,自杀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基于不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自杀现象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知的自杀研究多从社会学、心
本论文运用民族志方法第一次比较全面的研究了新疆奇台县塔塔尔族村的本土教育,也提出了本土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即:本土教育是在生产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
爱是人之德性之根本,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有关于爱的教育问题就会始终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寻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