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属于梭菌属(Clostridium),是创伤性气性坏疽和人类食物中毒以及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等多种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菌体分泌的外毒素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可以产生多达16种,根据产生的外毒素种类不同,可分为A、B、C、D和E 5个血清型,其中α、β、ε和ι是最主要的外毒素。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是人、多种家畜、经济动物、野生动物最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发病急、死亡快,给我国畜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疾病的发生通常是通过多种毒素共同作用引起,用单一毒素为免疫原制备的疫苗不能有效的抵抗异源毒素的攻击,因此制备多种毒素的免疫原,对于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更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实验室构建的重组干酪乳杆菌p PG-2-α-β2-ε-β1/L.casei 393进行生物安全评价。通过重组干酪乳杆菌在消化环境中生存性能及口服后在动物消化道内的定植能力、对兔子生产性能、血液理化指标、组织病理学、释放到环境中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重组干酪乳杆菌在p H值为4.5的胃液环境中作用5h后存活率为14.96%。在肠液环境中作用不同时间以后,在各个时间点均能检测到活菌数而且其存活率均大于2%,对2%胆盐浓度和8%的盐浓度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口服重组菌后第14d,仍保持较高的定植率,分别为15.1%,25.3%,48.2%,29.3%,可知重组菌在动物机体内各个肠段的定植能力都不一样,并且其在盲肠中的定植率最高。口服接种后未引起中毒反应和死亡,动物日采食量和日增重量与PBS组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且对兔子的血液生理指标和肝、肾功能等均无影响,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织也未发现病理学变化。通过PCR方法对饲料、饮水、笼子拭子、垫料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均未检测到重组干酪乳杆菌,表明重组干酪乳杆菌经口服后没有释放到环境中。为了进一步探讨重组干酪乳杆菌的免疫效果,本研究用产气荚膜梭菌易感动物兔子作为实验动物,进行口服免疫。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实验Ⅰ组口服免疫p PG-2-α-β2-ε-β1/L.casei 393重组菌,剂量为5×1010CFU/只;实验Ⅱ组每只兔子口服同等剂量的p PG-2/L.casei 393;实验组III口服同等剂量的PBS溶液。免疫程序为:共免疫三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为2w,每次连续免疫3d,每天免疫1次。于免疫后不同时间收集动物粪便、鼻腔冲洗液和血清,分别测定了粪便、鼻腔冲洗液中特异性s Ig A水平以及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ELISA检测结果表明,口服免疫重组干酪乳杆菌后,粪便、鼻腔冲洗液样品中均检测到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s Ig A,与空载体组、PBS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同时在血清中也检测到了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表明口服重组干酪乳杆菌既可诱导机体产生局部的黏膜免疫应答,又可刺激机体产生系统的体液免疫应答。第三次免疫后7天,进行了毒素攻毒实验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检测分析口服重组干酪乳杆菌对动物的保护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免疫重组干酪乳杆菌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够完全抵抗1LD100的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的攻击。综上,口服重组干酪乳杆菌p PG-2-α-β2-ε-β1/L.casei 393对动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会引起动物生产性能、血液理化指标、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且不会释放到环境中。口服后可有效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对动物机体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产气荚膜梭菌α-β2-ε-β1毒素重组乳酸杆菌口服疫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