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以领先的体制优势和依靠各地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块状经济”使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但浙江在传统的工业化过程中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使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空间狭窄等问题不断显现,呈现出“以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型特征。
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的内在联系,并找到实现浙江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支点。研究浙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转型的问题,不仅对浙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实体内容意义,也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重大的经验积累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二手数据搜集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资料收集。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有关统计年鉴,确定浙江省分三次产业总产出、资本投入与劳动力等相关数据;(2)数理推导。采用数理方法对部门增长与总量增长的关系进行推导,得出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具有集约增长效应;(3)定量研究。根据搜集得到的资料,运用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分析框架和反映二者之间的有关模型,进行定量分析;(4)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策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条件、时机、内容和路径,提出加快浙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和对策。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基于产业结构的中观视角,在结构主义的框架内,定性定量地深入研究浙江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产业结构条件、时机、内容和路径,这在研究体系上具有创新性;(2)以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逻辑为视角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模型的实证结果来探讨两者存在的内在规律性,这在方法上具有创新性;(3)对浙江三次产业的增长方式进行“核算”和对比分析,揭示出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的一些特征事实,这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新颖性;(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省份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5)基于资本和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所形成的效应,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表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多元线性计量模型,从模型化的角度初步找到一条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
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标准,以资源再配置效应(TRE)体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利用浙江1978-2006年的相关经济数据,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计算了浙江全部经济及分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及三次产业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TRE);(2)对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回归分析;(3)对浙江GDP三次产业结构的数据进行了整理,指出改革以来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着结构偏差的问题。
通过以上工作得出四个主要结论。理论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实证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的生产率并不平衡,其中第二产业最高,第一产业次之,而第三产业最低;浙江资源再配置效应从绝对量看要领先于全国水平并且不逊色于多国模式,但是从TRE对TFP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看,浙江TRE与多国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回归结果表明,浙江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有利于TFP值的提高,资本自第三产业流向第一产业有利于TFP值的提高。
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为浙江未来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主要是加快劳动力自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社会固定投资的产业结构,重视第一产业的投资;加强第一产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保持第二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三次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