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盐酸氟西汀治疗过程中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变化及其相关的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因素,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盐酸氟西汀20mg/d对103例入组的抑郁症患者治疗并完成6周随访,按照治疗6周末抑郁症状是否痊愈分为痊愈组和未痊愈组。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社会心理学情况问卷"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for Depression!HAMD)、"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ale,GA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变化、社会心理学及其与氟西汀疗效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s Exact Test检验进行变量间比较,各因素与疗效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1.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从治疗第1周末起开始显著改善,除迟滞症状的改善幅度在4周末最大,其余均在第1周末改善最显著。焦虑/身区体化因子分在2周末改善减慢,4周末又回升。睡眠障碍因子分在4周末以后无显著改变。体重因子分仅在第1周末有显著好转,1周末以后无显著变化。
2.痊愈组和未痊愈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是否首发、病程、是否住院治疗及居住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组以已婚患者为主,未痊愈组中未婚患者占多数。
3.治疗前两组临床总严重程度评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2周末起痊愈组总严重程度评分持续低于未痊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4.治疗2周末,痊愈组总分及迟滞因子分的减分率均高于未痊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认识障碍因子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体重因子分的减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周末总分、迟滞和认识障碍因子分的减分率与6周末总分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两组各周不良反应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在近3月内是否发生生活事件、日常体力劳动强度、锻炼身体频度、工作和生活节奏、工作和生活环境噪音及每天平均睡眠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痊愈组治疗前吸烟患者所占比例比未痊愈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烟情况与6周末总分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两组在治疗前饮茶及饮酒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1.经盐酸氟西汀治疗后,抑郁症各症状谱的改变基本上是均衡的,多数症状群从治疗1周末左右开始好转,并随着治疗持续改善。睡眠障碍及体重减轻症状在治疗后几周改善不明显,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全痊愈。
2.部分抑郁症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后痊愈,痊愈受婚姻状况的影响,已婚患者可能更易痊愈。而性别、发病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是否首发、病程、是否住院治疗及居住状况等一般资料与盐酸氟西汀治疗后能否痊愈均无显著相关。
3.治疗前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疗效无显著关联,但治疗2周末临床总严重程度、迟滞及认识障碍改善越显著,疗效愈理想。不良反应总的严重程度与氟西汀抗抑郁疗效无显著相关。
4.治疗前近3月内是否发生生活事件、日常体力劳动强度、锻炼身体频度工作和生活环境噪音、饮茶及饮酒等社会心理学因素与抗抑郁疗效无显著相关,治疗前吸烟可能影响抑郁症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