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城市核心地段土地价值飞速增长,超高层建筑的经济优势凸显,加之其带来的地标效应,超高层建筑已经大量被各地建造,其重要程度也高于一般结构。由于投资资金较大,其抗震性能涉及到震后修复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于超高层建筑更应该进行抗震性能设计。框架-核心筒结构作为超高层的主要结构形式,在地震中核心筒剪力墙与外围框架共同承担地震剪力,在协同工作中框架和筒体刚度差异较大,各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也有差异,以框架-核心筒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已经提出多年,我国2010版规范也引入了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抗震性能设计在满足“三阶段、两水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计算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性能设计的方法工作量过大,需要使用弹塑性计算对中震、大震等情况进行构件进行验算后再进行修改原设计,不容易准确给出构件设计结果。因此在实际项目中推广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存在很大的障碍,使用简便可行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是现阶段值得进行研究的。传统偏于保守,不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复杂和超限结构的不断出现,导致这种方法不太实用。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能够保证结构的可靠度,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更加符合实际工程的要求。本文以两个超高层框架-核心筒实际结构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现行规范与业主要求确定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根据性能目标对结构进行小震弹性设计及中震、大震等效弹性设计,各构件按照性能目标进行包络配筋设计,给出了满足各性能目标的设计配筋值。再使用确定的设计配筋值输入弹塑性模型进行弹塑性分析,对大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行为进行了性能评价,并对局部特殊构件进行了局部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使用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对结构进行小震弹性及中震、大震等效弹性计算取其包络值,能够快速、简便地得到构件的准确配筋设计,再通过弹塑性分析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便能够得到可靠的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