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活动是企业重要的财务行为,是企业成长的基础和价值增长的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4%,投资占GDP的比重也高达50%以上,但这样的增长速度与规模总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投资效率。近年来,我国企业暴露出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行为,表现为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两种类型。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着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企业价值的提升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而,如何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债务融资作为资金运动的另一的重要环节,与企业的投资行为及其效率具有紧密的联系。基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债务融资缓解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但在我国市场中,债务融资手段仍较少,以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为主,两者在主体、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是否存在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影响机制?产权性质是我国重要的制度因素,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市场化进程作为宏观治理因素,在我国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化发展水平的不同是否影响债务融资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和产权制度为背景,在理论上分析了债务融资及其主要来源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以2006-2012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加以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①不论是整体上的债务融资,还是按其来源分为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均能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这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突出。②债务融资不能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这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严重。按来源分为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不能抑制过度投资,这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严重;商业信用却能有效抑制过度投资,这在非国有企业中体现得更明显。③进一步分析市场化进程对债务融资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的影响。一方面,从缓解投资不足的角度,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债务融资更能缓解其投资不足。按来源划分为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商业信用更能缓解投资不足,而银行贷款缓解投资不足的作用却更弱。另一方面,从抑制过度投资的角度,不论在市场化水平高还是低的地区,企业的债务融资整体上均不能抑制其过度投资,产权性质的影响也不存在明显差异。按来源划分为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商业信用更能抑制过度投资,而银行贷款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却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