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学生的体质下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认知、养成良好行为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关键阶段且可塑性较强,教师需充分利用这一关键时期系统地教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并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因此,深入了解初中生的体育认知、兴趣、动机现状,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体育行为借鉴了侯乐荣对体育行为概念的界定,即在人脑目的、意识指导下,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而实施的一切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文章以深圳市五所公办初中生体育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五所学校的学生对健康重要性和体育锻炼意义有较高的认知,对“终身体育”的认知意识淡薄,对体育课满意度较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待提升。(2)初一、初二学生每天平均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初三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不显著。初三年级学生每天平均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初一、初二年级较为理想。总体来看,学生每天平均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大部分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3)初三年级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相对初一、初二年级较为理想。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选择两次、三次的居多。(4)体育活动强度与年级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学生每次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强度总体上较为乐观,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适宜的活动强度,但有少部分学生运动强度较小。学生将学校作为体育锻炼场所的首选。(5)五所学校均未开展早操。课间操期间学生表现较好,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教师开设项目与学生希望开设项目不符的现象。(6)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观赏性体育消费与参与性体育消费较少。学生体育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学生体育欣赏项目主要为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7)在影响学生体育行为因素方面主要有: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兴趣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体育中考因素、深圳市地理位置、深圳市教育行政部门因素、体育文化氛围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校领导应注重提升体育教师的能力,对体育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初中生课间操中,学校可以增添一些新型项目,比如,设计“快乐体育园地”,学校根据空间、体育器材、设施等条件,因地制宜,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百玩不厌,让学生更加喜欢课间操,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此外,校领导应尽可能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专家、体育健康专家、心理专家,走进学校,亲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体育有更全面的认知。(2)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理论课教育,开设体育理论课,在实践课中也应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3)家长应改变文化成绩是第一要务的观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初中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学生家庭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可以加大对参与型体育消费与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投入,提升体育消费水平。参与型体育消费,比如,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健康医疗咨询、健美训练,能使消费者体育活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增强体质,健美体形。观赏型体育消费,比如,购买观看比赛的入场券、体育表演的入场券、体育有关的影像,可以使消费者愉悦身心,激发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4)教育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评估、检查、监测制度,另在师资、经费、科研等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使许多学校的教育改革探索出新的路子。(5)社会应充分利用媒体,营造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舆论氛围。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加大对“良好体育行为”重要性的宣传力度。